哈爾濱市考慮建環狀綠化帶阻擋沙塵
曾經的沙子地,如今綠意綿延,將陣陣清風、絲絲清涼吹進城。本報阻沙“西風口”的報道刊發后,引發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人大代表和相關專家紛紛建議,哈市治沙應借鑒永河村經驗,并“內外兼治”,建環哈爾濱式的綠化造林,這樣才能將沙塵擋在城外。
報道引熱議
永河村經驗應借鑒
“雖然篇幅不短,但我認真讀了兩遍,覺得這才是治理城市沙塵天的根本。”8日一早,市民李英第一個找到記者說。李英告訴記者,她退休前在環保局工作,現在也是環保志愿者,“我參加工作的那個時候,幾乎沒遇到過沙塵,但后來這樣的天逐漸多起來,一年最多十幾次。讀過你們的報道,我覺得永河村的這個辦法才是有效抑制揚沙、沙塵天氣的好辦法,很值得借鑒和推廣。”
對于揚塵、沙塵天的治理,哈市人大代表徐建華在近幾年的“兩會“上多次提交過建議,“我在調研中發現,哈市揚沙天形成多來自外圍,也曾提出過種樹治沙的建言,但始終沒有可借鑒的成功經驗。這次你們報道的哈市‘西風口’10年種植400萬株樹木,則是最有力的證明。希望管理部門借鑒這一方式,劃定防護城市生態的植樹造林范圍,加大造林力度。”
哈市形成沙塵天
沙源主要來自內外6部分
“如果種樹防沙,沙塵進城的幾率肯定會減少。”哈市氣象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據悉,哈市的氣候屬于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盛行偏西或偏北風,夏季盛行偏南或東南風。春、秋季較短,偏南、偏北風交替變更。而沙源地段恰在貫通風道之中,極易給城市帶來沙塵天。
對此,從事哈市城市沙塵天氣研究的省林業科學研究所所長郭樹平表示:“哈爾濱多數沙塵天的來源就是由風帶來的。”
郭樹平說,哈爾濱沙塵天的沙源基本分為外沙源和內沙源兩類,基本分為6大組成部分,將哈爾濱從西南、西和西北部半面包圍(詳見右圖)。所以一旦刮大風,沙子必然帶入城中,影響城市空氣質量。
專家給出阻沙建議
要建成片林不信咱就算算賬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所謂沙塵天,是指包括浮塵、揚沙、沙塵暴和強沙塵暴等在內的惡劣天氣現象。哈市的調查數據顯示: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哈市每年發生1至2次揚沙天;進入21世紀以來,已累計發生幾十次揚沙天,其中能見度小于300米的沙塵天近20次。
植樹造林是否能顯現出沙塵天的阻攔效果?郭樹平認為:雙城“西風口”因為形成了成片林,阻沙效果明顯。這表示只有成片林才能起到這種效應,種草或零星塊裝的樹是起不到作用的。
郭樹平算了一筆生態賬,喬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氣效率是草坪的10倍,“滯塵”能力是草坪的10倍,所以成片樹林才是一臺巨大的空調機。如果搭建“西風口”這樣的成片林,就可以將沙塵擋在城外。
應“內外兼治”建環狀綠化帶
“環繞城區建一個環狀綠化帶,就可以將沙塵擋在城外了。”郭樹平認為,治沙應該“內外兼治”。“外來沙源方面,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的加強,松花江流域和哈爾濱松花江兩岸濕地保護工程的實施,使哈爾濱內沙源得到了有效治理。在市區內,要大力開展植樹種草,沿江沿河的采砂場要對采砂作業嚴格管理,城區和近郊要對裸露土地實行植物覆蓋,就可有效防止‘平地起沙’”。
氣象專家建議,結合哈市整體生態建設,根據風向,在哈市各個沙源區加強大范圍的生態林建設,不僅能防風阻沙,還能提供大量的清新氧氣;而一些工業項目則應盡量建在下風口,將煙塵、沙土、有害氣體等空氣污染物直接飄離市區。
編輯:zhufei
相關閱讀
哈爾濱冰塊與城市建筑相映成趣
1月2日,松花江哈爾濱段岸邊的冰塊與城市建筑相映成趣。時下,冰城哈爾濱市正值嚴冬時節。在松花江哈爾濱段的江畔,采冰人從江中采出冰塊放置在岸邊,廢棄的冰塊也堆積在一旁,這些冰與遠處的城市建筑相映成趣,仿佛詮釋著【詳細】
沈陽:新建居民區內綠地不得低于30%
日前,沈陽市對外發布了經修正的《沈陽市綠化條例》,城市建設中要規劃相應的綠地,新區開發中,規劃綠地的面積不能低于35%。新建居民區內綠地不得低于30%。【詳細】
哈爾濱:群力外灘生態濕地“十一”部分開放
清波流碧、香樟臨風,綠坡柳岸、霞飛鷺棲。7月的哈爾濱群力外灘波光粼粼的水面清爽怡人,蜿蜒曲折的棧道伸向綠叢深處,一簇簇野草閑花隨風搖曳,4平方公里的大美濕地,一幅幅美麗的畫卷慢慢展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