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理論探索—規劃設計頻道 | www.m.gopse.cn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如何構筑城市景觀之美
——日本福岡都市景觀環境治理與營造啟示 隨著我國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景觀環境的塑造引起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作為城市設計的重要載體,景觀環境設計不僅關系到整個城市風貌與特色的形成,同時還與城市文明建設和市民生活息息相關。 科學規劃城市景觀環境,探索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建設模式,營造宜居的人居環境是當前中國城市化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構筑現代城市景觀環境之美?城市景觀環境設計與評價應該遵循哪些基本原則?近日,筆者受日本福岡亞洲都市研究所之邀,對以福岡市為核心的九州地區的城市景觀治理及人居環境營造進行了實地考察和研究,以期對中國城市景觀環境建設有所啟發和借鑒。 【審視】 中國城市景觀設計四大問題 中國在幾千年燦爛的居住文化中培育了獨有的景觀環境審美文化和衡量標準,但是由于我國城市化發展的歷史短暫,城市景觀環境設計在很長時間里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也缺乏較為成熟和完善的景觀環境設計理念及體系。總體可歸結為以下幾點: 一、缺乏鮮明的城市個性和特色 城市風貌是城市的“氣質”,城市個性是一城不同于它城的品格所在,也是城市綜合治理水平的反映。而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在城市景觀環境營造上得到最直觀的體現。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使得許多城市過于急功近利,“克隆”城市,千城一面,使其城市風貌發展方向難以把握。 二、歷史文化遺產的丟失 城市的所在基于其不同的發展歷程。許多城市為了追隨潮流,不斷追求推“陳”出“新”,一味追求“現代化”,丟失了獨一無二的歷史性建筑、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許多證物。甚至完全摒棄了原有的建筑風格,脫離當地的人文習俗,將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并掩埋在現代化的鋼筋混泥土下,抹殺了過去,迷失了自我。 三、生態環境的破壞 城市是環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生態問題仍然是城市景觀環境規劃中的重大難題。許多城市管理者和規劃者以數倍的生態代價建造了城市堡壘,卻縮短了城市的壽命,喪失了城市的真正魅力。 四、對人的需要及人性的關懷不夠 當前一些城市的景觀環境營造陷入了一個誤區,即過于強調城市景觀的恢弘與觀賞性,而忽略了生活真正的主人市民的基本需求和人性化的關懷。從表面上看,城市也許變“美”了,變“氣派”了,但城市的機能是否得到改善,人們是否真正享有了這些公共環境空間卻需要進一步追問。 由此可見,尋找城市的特色之美、歷史之美、生態之美和人性之美是現階段我國的城市景觀環境建設不能忽略的重要課題。尤其是隨著我國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城市人際關系越來越疏遠,原有的社會共同體遭到瓦解,重新塑造一個良好的地域共同體和人文關系顯得極為迫切,公共環境景觀設計正是這樣一個有效的方式。可以說,城市景觀環境營造的公共空間緊密地維系著公眾的關系和社會的和諧。 【借鑒】 日本景觀規劃先進經驗 與中國景觀環境規劃相比,日本在景觀規劃方面有其較為完整的發展歷程。日本早于1919年就在《城市規劃法》中提出了美觀地區的制度。1990年,成立了建設大臣的咨詢機構“塑造美麗城市”懇談會,以日本建設省官員和業界專家主導,開始積極討論如何塑造城市景觀。2004年,日本出臺了《景觀法》。此法規的主體不僅包括城市景觀、還包括農、山、漁村等地區的景觀營造。在《景觀法》的指導下,各地根據當地風土、自然、人文情況的不同來制定適合本土景觀營造的相關政策,并在專家的指導下開展景觀規劃。 在日本都市景觀治理方面,福岡市的表現更為突出,他們從政府、市民與文化保護等方面入手,對城市景觀環境的營造和治理充分重視。其措施包括: 一、注重政府行為 福岡市自1988年起既制定了《福岡都市景觀條例》, 從城市景觀調查入手(包括自然、歷史、社會、道路、設施、景觀類型、市民印象),對現有景觀進行科學的分析、評價,在此基礎上確立城市發展的基本理念、目標和城市景觀形象,并制定相應的景觀基本計劃(包括城市整體形象、軸線形象、各類型的景觀形象等)和景觀建設的方法、體制以及景觀管理條例。在地域劃分上,條例還根據其景觀特點的重要性在福岡全市劃定了天神、濱海等四個景觀指定地區,以便進行重點控制。在城市面上,凡超過11層33米高的建筑都要報都市整備局都市景觀室(即城市設計處)審批,使城市各地區的環境設計在一個總的理念下進行,給人一個整體的印象,也使城市的景觀環境管理有法可依。 二、注重市民參與 政府的任何措施如果沒有市民的響應都是難以實施的,規定也不是強制性,如何能保證執行?因此,福岡市政府在發布新的都市景觀管理辦法時,都要先在市民中征詢意見,然后進行廣泛的宣傳,比如由政府機構派發宣傳單、進行街頭宣傳等,以充分取得市民的理解和支持,使政府行為轉化為市民的自覺行為。例如:《福岡都市景觀條例》中規定了陽臺晾衣服的架子如何放置能夠避免影響城市景觀,也規定了建筑顏色、路邊綠化、停車場、垃圾箱的設計標準,公交站亭的設計及其廣告的設置等。這些規定能在福岡市得到有效的執行,就在于市民對都市景觀保護有了充分的認識。 三、注重文化保護 傳統文化是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國家興盛的支點。特別是在資訊發達的今天,傳統文化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福岡的傳統文化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并沒有被拋棄,而是得到了良好的保護,這也同樣反映在他們的景觀環境設計之中。一方面,對傳統街道、傳統建筑、歷史地區加以維護,改善市民生活條件,并盡可能不對居民的生活方式加以干預;另一方面,在新的環境設計中,注重對傳統符號的提取、加深傳統文化精神的理解,使其貫穿在景觀環境設計的始終。傳統文化需要發展、需要延續,在城市景觀環境建設中注重歷史文化元素,是保護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手段。 福岡市政府為了推行都市景觀條例,專門設置了“福岡都市景觀獎”,每年獎勵景觀環境做得好的建筑、地區或者設施。該獎設立二十年來對引導、鼓勵和檢驗正確的城市設計和都市景觀環境大有益處,歷屆獲獎的項目的成功做法和積極行為為福岡市的都市景觀改善起到了先導和范例作用。 福岡市清晰簡潔的都市景觀規劃體系和周密的法律制度很值得學習,這些舉措是福岡市在三十多年前經濟起飛過程中碰到諸多問題而不斷完善起來的。同樣“福岡都市景觀獎”也很值得借鑒,目前業界不乏建筑、規劃項目評優,但還沒有對建成的城市局部空間環境評優,此舉對中國乃至亞洲城市景觀建設都很有啟發。 【結合】 推動中國城市景觀建設發展 為了積極借鑒日本景觀環境營造的先進經驗,推動中國乃至亞洲地區的景觀環境建設,日前,亞洲人居環境協會、亞洲都市研究所、亞洲景觀設計學會將聯合開展以“亞洲都市景觀環境評價體系”為主題的課題研究。這一課題將積極借鑒日本尤其是福岡都市景觀治理二十年發展的寶貴經驗,從亞洲各地區城市建設的角度出發,以研究城市景觀形成手法入手,打造一個適合民眾生活的城市空間,并通過編制評估指標體系,明確城市景觀環境控制要素,提升政府管理者及民眾對城市治理的創新認識。 具體的操作思路是:各參與機構派出景觀環境領域資深專家組成課題組,首先對識別都市景觀的構成要素及其分布、匹配、組合等開展調查和研究,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套較為完整的都市景觀環境評價體系。課題組將根據規劃編制與實施研究的工作需要,開展亞洲都市景觀環境試點建設工作。通過試點,摸索經驗,修正各類技術指標,使都市景觀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更科學、更可行、更可靠。研究成果將接受試點實踐的檢驗,并應用于都市景觀環境建設之中。主辦機構將在日本福岡市就城市治理方面、都市景觀環境營造方面、管理和技術方面組織研修班,在中國及亞洲范圍內推廣課題研究的成果。 當今城市景觀的視野早已跨越了單純的城市園林或者綠地規劃的范疇,成為城市規劃、建筑設計、文化藝術等多個學科內容的高度疊加和融合。只有從系統的梳理入手,著力于整個景觀環境體系的科學規劃與統籌協調,才能對城市空間環境總體特征加以正確把握和引導,從而建設更加和諧、優美、宜居的城市空間環境,保護我們悠久燦爛的文化脈絡與精神家園。筆者以為,這既是該課題的現實意義所在,也是未來的城市景觀規劃建設發展的重要方向。 作者:肖溪(中國房地產及住宅研究會人居環境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
編輯:royal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