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長沙大河西先導區濱江新城西北部的北津城遺址,是我國現存為數不多的古代土筑城墻之一。作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但由于位置偏遠,交通不便,至今仍處于未開發狀態。
由長沙市規劃設計院編制的《北津城遺址公園概念性規劃》正式出臺,并獲省文物管理局批準。大約兩三年后,這座經歷了2000多年漫長風雨的古代土筑城墻,將按修舊如舊方式徹底恢復漢代風貌。
遺址保護刻不容緩
由于北津城遺址為土城墻,雖經2000多年風雨,土筑城墻雄姿猶在,夯土痕跡清晰可見。不過,隨著歲月的變遷和風雨的侵蝕,現有的城墻只有當時城墻的2/3高,而城墻斜坡也變為了平地。遺址上綠樹蔥蔥,植物茂盛,完全遮蓋了遺址原有的面貌。
長沙市濱江新城建設指揮部相關負責人透露,近些年來,由于北津城遺址缺乏必要保護,當地居民甚至將城墻攔腰挖斷,這處代表古代楚漢建筑成就的遺址正遭受著嚴重的破壞,保護已經刻不容緩。
北津城遺址處于湘江生態經濟帶北段,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區北部。遺址三面均為城市重要干道:北臨西北環線,三汊磯大橋附近,是長沙市最重要的交通干道,是組織長沙內外交通的重要載體,可快速直達市區任何地方;東臨瀟湘北路,西面為銀杉路。良好的位置、便捷的交通有利于北津城遺址的保護。
曾三次出臺保護規劃
北津城遺址保護曾三次出臺規劃,即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長沙市銀望片分區規劃和濱江新城控制性詳細規劃。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于2005年正式審批通過。按這個規劃,保護分為核心保護區、一般保護區、建控地帶三個層次進行保護。
2003年由長沙市建筑設計院編制長沙市銀望片分區規劃。在這個規劃中,北津城遺址重點保護范圍包括古城墻內外30米,遺址東部包括從爛柴坡、金盆山、梅莊、小塘坡至段家灣一線。北津城遺址公園總面積為39.2公頃,距公園100米范圍內為建設協調區。
由于長沙市濱江新城的重新定位,由長沙市規劃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編制的濱江新城控制性詳細規劃新近出臺,現已通過初步成果審查。控規中確定的遺址公園依據省文化廳劃定的北津城遺址保護界線,凈用地面積為57.01公頃。
遺址公園擬建五大功能區
岳麓區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遺址公園規劃分為五個功能區。
主入口廣場區:位于北津城遺址公園北側,臨瀟湘大道北段和三汊磯大橋橋頭位置,是進入長沙市城區北入口。主入口廣場區規劃了北津城廣場、殘留古城門遺址、離愁臺、北津古渡等景觀點。
核心保護區:古城墻遺址兩側各30米的范圍,屬于嚴格保護區域。城墻由于是土夯制,年代久遠,水土容易流失,需要進行技術攻堅,用現代技術在不破壞原貌的情況下對城墻加固,防止脫落和崩塌。靠近主入口廣場附近,恢復一段100米長的古城墻。古城墻中部設歷史文化浮雕長廊,在城墻遺址的外側還環繞一串水塘,繞城墻而建,恢復原有護城河的面貌。
漢代特色展示區:設于公園的中部,包括漢風觀演臺、北津城遺址博物館、漢代特色飲食文化中心、漢代工藝品中心、漢代名人蠟像館等景點。
密林游憩區:利用城墻遺址西側,臨環形較為寬敞的用地,規劃密林游憩區。同時設置兒童樂園、大水面、小溪流、亭、廊、水榭等,以滿足周邊市民休閑活動的需求。
配套服務區:將餐飲、住宿、休閑等旅游配套設施全部設置在公園用地范圍外的東側,公園內原則上不接待大型旅游配套服務。
現存不多的古代土筑城墻
清嘉慶《長沙縣志》載:長沙“有土城,在三汊磯,周八九里,高五六丈或三四丈不等。即古北津城。”北津城之名最早見于《水經注》:湘水“又右徑臨湘縣故城西……縣治西北有北津城”。北津渡為長沙古城周圍的重要津渡之一。
根據大量記載,北津城遺址位于岳麓區濱江新城西北部的三汊磯,瀟湘大道西側,是我國現存為數不多的古代土筑城墻之一。西依谷山,東臨湘江,以水為防。整個城址呈三角形,面積約50萬平方米。城址西北和西南有一道土筑城墻,長約2.1公里。夯土城墻南高北低,橫斷面呈梯形,為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長沙市文物部門相關負責人透露,原有南段城墻底寬約14米,頂寬約7-8米,高約10米;北段城墻底寬約8米,頂寬約4米,高約5-6米。城墻南北各有一個自然缺口,俗稱“南門口”、“北門口”。城墻外環繞一串水塘,可能是原護城河的殘跡。城內地勢起伏不平,有一長片稻田自“北門口”到城南東折瀕江,可能為原來城中水道之遺跡。
1981年以來,長沙市文物工作隊對此處及其周圍進行了多次調查和部分試掘,在城墻夯土中及城內城墻附近,發掘出一批戰國至西漢初年的遺物,有戰國銅器、西漢筒瓦、板瓦、瓦當等。城外北面有一片土岡,岡上發現一批西漢中期的墓葬。城外西北為望城縣谷山山脈,跨城址約1.5公里的兩山峰頂之間有一塊小坪,俗稱“鞍子坪”。在坪中發掘出大批西漢時期的筒瓦和瓦當,坪下山腳處還發現一批西漢墓葬。城外西南約100米處有孤山一座,俗稱“東瓜山”。從山腳至山頂,西漢筒瓦、瓦當碎片到處可見。考古材料證明,此處是西漢時期的古城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