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內動態 ![]() |
|
評:我們怎樣親近文化遺產?
日期:2008-06-16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沈軼倫 我要評論()
6月14日是我國第三個“文化遺產日”,在這個雙休日里,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組織本市90處文化遺產免費向公眾開放,這對于文化遺產和公眾參觀禮儀都是一個考驗。面對這些我們身邊的文化遺產,市民應該怎樣親近? 鏡頭一: 預定開放區域,也是一種保護 市民張先生家住寶山區,14日一大早,帶著孩子興沖沖冒雨趕到東平路9號“愛廬”。不料來了才發現,市民只能在建筑外圍的限定區域進行參觀。不僅建筑內部謝絕參觀,連建筑外部也由彩色隔離帶將展區與活動區隔離。 站在底樓客廳的窗外,張先生抱著孩子,讓兒子湊在窗口張望張望室內算是過癮。這讓張先生父子多少感到遺憾,“既然是開放日,為什么不讓進?” 徐匯區房地局局長朱志榮告訴記者,作為宋美齡和蔣介石結婚后的居所,“愛廬”一直是最受游客歡迎的參觀景點之一。去年曾創下開放日一天接待3000名參觀者的記錄。但由于人流過于密集,新裝的地板上出現了道道劃痕。為了更好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今年對開放區域預先作出調整,僅開放建筑外圍供游客參觀拍照。“為保障觀眾有一個良好的參觀環境,限定開放區域,對文化遺產是一種保護,希望市民理解”。 禮儀提醒:雖然市民參觀秩序井然,但由于人流過密,一些年代久遠的歷史建筑不堪負荷,徐匯區多處老房子在去年開放日之后被迫“閉門療傷”。為此,今年文化遺產開放時間和開放區域都會有固定限制。市民在參觀前應該通過媒體了解相關信息,并給予積極配合。在文化遺產參觀過程中,應聽從工作人員指引,凡看到“請勿動手”字樣,便自覺不觸摸;凡標明“謝絕入內”的場所,也不要擅自闖入。 鏡頭二: 熱情認真聽講解,做好參觀功課 市民宋先生是上海交通大學上世紀50年代的畢業生。作為老校友,他14日故地重游,攜老伴來到華山路上海交大董浩云航運博物館。一進門,他們不僅領到了參觀指南和一份“徐匯區走近老房子”活動介紹,工作人員還熱心地贈給他們印有董浩云航運博物館字樣的書簽。老兩口感慨道,“東西雖然小,但讓人感到心里很溫暖,也讓我們對老建筑多了一份了解”。 作為參觀活動的補充,來自徐匯區房地局和上海交大董浩云航運博物館的志愿者在開放區域接受市民的咨詢,為市民詳細介紹老房子的歷史故事和展示品內容。“這幢建筑物建于1910年,帶有西洋外廊式風格特征,平面布局呈口字形,建筑內有中式天井……”聽著聽著,參觀者對老房子有了更深的了解。 禮儀提醒:文化遺產一般都有的歷史故事和獨特的建筑設計理念,市民在參觀前不妨先做些功課,了解老房子背后的故事。在文化遺產現場一般設有講解員,講解員講解時,應耐心傾聽,不要輕率插話。如果對某一問題感興趣或想進一步了解時,可在講解間歇時向講解員有禮貌地提出來。萬一講解員的答復不能使自己滿意,也應向講解員表示感謝。 鏡頭三: 靜靜感受文化,不驚擾使用者 有著近百年歷史的陜西北路在今年的“文化遺產日”舉行了陜西北路·靜安名人名居文化景觀線揭幕儀式。在這條線路上,僅巨鹿路到新閘路近千米的路段,就云集了名人舊居、典型風格建筑、革命遺跡等21處文化景觀。值得注意的是,沿線包括董家住宅、猶太住宅等文化景觀目前還有居民在居住使用。對于這些“生活著的文化遺產”,市民前往參觀時,首先應當做到的就是注意不要驚擾其中的居民。 禮儀提醒:目前開放的老房子中,不少建筑由居民或單位在使用。在一些里弄住宅,參觀者照相機的“閃光”,過于頻繁的進出,探頭探腦的張望,不合時宜的好奇心,都會影響居住者正常的生活。因此,在這些地方參觀時,為了不過多影響正常使用,公眾應該“忍痛割愛”,克制自己的欲望。這時,默默沿著名人足跡,穿過弄堂和小巷,靜靜從老房子窗下走過,是對文化最好的追憶和重溫。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