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志鷗:保護世界自然遺產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 關志鷗
世界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旨在共同保護全球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區域和文化遺存。世界自然遺產凝結了大自然億萬年的神奇造化,承載著人類的精神文化價值,關乎地球生態安全。中國自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來,積極履行公約義務,各項工作扎實推進,有效保護了珍貴獨特的自然文化遺產和自然生態環境,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世界遺產可持續發展之路,為世界遺產保護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中華民族強調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守護了大自然留給中國的數量眾多、類型多樣、特色鮮明的寶貴自然遺產資源。中國55項世界遺產中,自然遺產14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數量均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同類遺產總數的7%,總面積達6.8萬平方公里,涵蓋了自然美、地質地貌和生物生態三大突出價值,向世界呈現了“中國精彩”,同世界各國豐富多彩的自然遺產一道成為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為人類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經過30多年不懈努力,中國依托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自然保護地,建立了由國家主管部門、地方人民政府及主管部門、遺產地管理機構構成的三級管理機構和人才隊伍,以及行之有效的綜合管理體系,形成了中國特色的遺產保護管理模式。
——堅持規劃引領,嚴格依法保護。各世界自然遺產地均制定了保護管理規劃,并按此開展保護、科研、利用和管理工作。制定了與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密切相關的全國性法律法規10余部,地方性法規或規章20余部。建立衛星遙感監測體系,開展定期監測和保護管理執法檢查,各遺產地依法加強保護管理。
——堅持政策引導,突出因地制宜。通過特許經營、生態補償、生活補助以及適度旅游,帶動了社區民生改善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了綠色發展轉型。2018年,各遺產地旅游直接收入達143.75億元。結合國情省情,中國丹霞與南方喀斯特系列世界自然遺產通過設立保護管理協調委員會實現跨區域協同保護管理;在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地區建立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為全球這類自然遺產的保護和管理提供中國方案。
——堅持科教宣傳,推動公眾參與。設立了“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社會各界對世界自然遺產的認知和保護意識逐步提升,公眾參與、支持和保護世界自然遺產的熱情日益高漲。據統計,世界自然遺產地累計接受社會捐款2400余萬元,16處遺產地成立了固定的志愿者隊伍。各自然遺產地共建立各類教育基地46個,其中國家級23個,通過開展遺產宣傳、科普教育等活動,不僅激發了廣大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對自然文化的探索熱情,也促進了全社會對祖國壯麗河山和歷史文化的了解熱愛,增進了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堅持交流合作,提升履約能力。積極學習借鑒國外遺產管理先進經驗,加強人才交流,開展務實合作,12處自然遺產地與國外遺產地、國家公園等結成友好單位。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形成了《峨眉山宣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遺產地與可持續發展黃山宣言》《丹霞地貌全球研究宣言》《澄江宣言》等一系列具有影響力的國際宣言。
中國自然遺產事業持續健康的發展,得益于中國政府對生態建設的高度重視,得益于社會公眾對生態保護的大力支持。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中國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自然遺產保護管理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2018年中國國家機構改革,將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劃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統一監督管理。今后一個時期,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將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要求,全面保護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努力提升中國的遺產保護發展水平,讓人類共同的財富世代相傳、永續利用,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創造更好的生態條件。我們將著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全面加強遺產資源保護。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完善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相關的法律、制度框架,全面保護自然遺產地的重要自然資源。繼續通過實施自然保護地建設、天然林資源保護、濕地保護與修復治理、退耕還林還草還濕等重點生態工程,加大對自然遺產地生態保護和修復的支持力度。加強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資源監督管理,堅決杜絕自然遺產地盲目利用和過度開發行為,防止自然資源退化和生態破壞,切實維護遺產地的完整性和原真性。
二是加快建立中國特色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大多分布在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自然保護地。我們將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整合交叉重疊的自然保護地,歸并優化相鄰自然保護地,著力構建分類科學、布局合理、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為世界自然遺產系統性的保護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撐。
三是妥善處理保護與利用的關系。突出世界自然遺產的國際性和公益性,在保護的基礎上協調各方面加大對遺產地及所在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支持力度,提高自然遺產地自我發展能力,進一步降低經濟社會發展對遺產地資源的依賴。堅持保護優先、生態為民、科學利用,正確處理保護與發展、遺產地與周邊社區的關系,加快建立多方合作共贏機制,積極發展生態旅游,使遺產地所在區域及周邊社區群眾公平地獲得可持續發展機會,提升各方面保護自然遺產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四是深入開展國際交流合作。主動融入世界遺產事業發展,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深度合作,科學組織遺產申報工作,完善專家參與咨詢決策機制,強化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的培育和預備項目庫建設,實施動態更新和管理,全面提升世界遺產申報管理水平。中國作為負責任的締約國,將切實履行公約,主動參與相關國際事務,積極引進國際先進理念和成熟技術,分享中國成功經驗,共同推動全球世界自然遺產事業可持續發展。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