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錢學森“山水城市”到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
從錢學森“山水城市”概念的提出,到吳良鏞教授“人居環境科學”的確立,國內人居生態環境理論研究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山水城市
“山水城市”的概念最早出現在1990年7月31日錢學森先生寫給吳良鏞教授的信中。就“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城市向何處去”這個大問題,錢學森先生提出了“山水城市”的科學設想,他認為,中國城市建設要發揚中國園林建筑風格,把整個城市建設成一座超大型園林,稱之為“山水城市”。同時,還認為中國園林不僅是園林、園藝、園藝學三個方面的綜合,而且是經過揚棄達到更高一級的藝術產物,要以中國園林藝術來美化我們的城市,使我們的大城市更上一層樓。
在錢學森先生將中國古代山水詩詞、中國山水畫和古典園林融為一體,從而創造“山水城市”的基礎上,吳良鏞教授認為:“山水城市”是提倡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其最終目的在于建立“人工環境”(以“城市”為代表)與“自然環境”(以“山水”為代表)相融合的人類聚居環境。山水城市的核心是如何處理好城市與自然的關系。
他提出,中國城市要發展,建設要前進,由城市山水建筑所構成的城市景觀,它的文化內涵應當繼承,但絕不是抄襲照搬古代的乃至外國式樣,而是建立在現代生活基礎上的創造。建設性的破壞不僅破壞山水景觀,還破壞了自然生態,危及城市的存亡,因此,山水城市的討論已經不僅是山水美學,更涉及生態保護,而這些又與經濟發展、文脈繼承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密切相關。
生態居住
陳易(2003)提出生態居住社區概念,認為在建造人居適宜環境中應注重綜合利用土地,在綠化設計中提倡生態綠化,注重基礎設施建設通過采用健康材料、高效利用能源與資源等方式建造生態居住小區,實現生態居住總目標。
蔡杞添(2008)提出要充分發揮綠色在居住區環境生態中更深層的作用,建立人工生態植物群落,維護生態環境質量。建設生態型居住環境,要注重研究區內植被、微生物、動物和人之間的關系,強調自然與人的影響,通過植被的多樣性、自然水資源的保護與利用來營造住宅區環境質量,通過植物配置群落化、發展立體化等途徑改善居住區生態功能。
顧林奎(2019)認為生態居住社區具有和諧性、可持續性和系統性的特點,指出其在環境保護、生態調節、社會凝聚和教化功能中的作用和內涵,對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新問題做出了解答。
可持續發展
1987年,國際環境和發展委員會在其出版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系統地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并最終寫入1992年聯合國《里約環境和發展宣言》和《21世紀議程》。1994年出版的《中國世紀議程-中國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提出了城市可持續發展理論,并從城市管理、基礎設施建設、開發能力和個人住房四個方面討論了城市宏觀人居環境的優化?!?/p>
可持續發展是針對舊的“不可持續發展模式”的弊端和危害而提出來的,“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的發展模式,導致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生態平衡的破壞,從最終結果來看,它要么是以一部分地區的落后或貧窮來換取另一部分地區的發達,要么是以對未來發展潛力的破壞而換來當前短暫的繁榮,總之,是一種不可持續發展的生產和消費模式。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
在1995年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上,中國政府明確提出“必須把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要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
人居環境
以吳良鏞教授為核心的清華大學人居環境研究中心于1995年11月正式成立,吳良鏞與周干峙、林志群于1993年在分析當前建筑業的發展形勢和問題后,首次正式提出建立“人居環境科學”。
隨后,1995年11月在清華大學成立了以吳良鏞教授為核心的人居環境研究中心,該中心以建筑學科為主,將理科、人文、經濟、管理、社會等多種學科相融合,為人居環境研究開拓了新領域和新方法,并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此后“人居環境”一詞被越來越多的學科引用。隨著住房制度的不斷改革,人們越來越關注居住環境,因此客觀上也促進了人居環境的研究。
之后吳良鏞教授于2001年在提出“人居環境科學基本框架”的基礎上,發表了論著《人居環境科學導論》,為人居環境的理論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吳良鏞成功運用人居環境科學理論,開展區域城鄉、建筑、園林等多尺度、多類型的規劃設計研究與實踐。主持參與北京圖書館新館設計、天安門廣場擴建規劃設計、中央美術學院校園規劃設計、孔子研究院規劃設計等多個重大工程項目。
隨著對城市人居環境研究的不斷深入,城市的宜居性和宜居城市建設也成為人居環境關注的重點。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