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人與動物和諧相處之路
日前有媒體報道,某地數千只遷徙的候鳥并未進入自然保護區內休憩,而是在周邊近40萬畝的魚塘中進行“掃蕩式”覓食,導致漁民損失嚴重。其實,這已經不是新鮮事兒了,云南西雙版納野象傷人,青藏高原雪豹偷襲家畜,廣西、四川等地野豬下山“搶糧”等,近年來此類新聞屢見報端。人與野生動物的沖突已經成為當前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不容忽視的一個新問題。
究其背后原因,往好的方面看,是因為生態保護的成效開始彰顯。森林覆蓋率高了,河流清澈了,野生動物種群數量逐漸增長。但新矛盾也隨之而來——在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內植被的保護力度加強了,很多灌木叢逐漸“森林化”,亞洲象喜食的低矮植物逐漸減少,不得不為了填飽肚子而出走保護區;有些濕地生態系統還不完善,大量遷徙鳥類無處覓食,轉而到周邊人工魚塘尋找食物。
生態就是一個圈,環環相扣,如果其中一環被改變了,所帶來的必定是連鎖反應。野生動物是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動物的眼中,并沒有核心區、控制區的邊界概念,哪里有食物,就去哪里。如果管理部門忽視了野生動物的基本生存需求,那本應該成為它們的“家”的自然保護區,就缺少了讓它們停留的理由。
因此,無論是將自然保護區附近的村子用鋼鐵圍欄整個圍起來,還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將“出圈”的野生動物管控到固定的某一區域,都無法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也無法促進人與野生動物的和諧共存。
目前來看,已經有不少地方意識到了這個矛盾,并采取了一些配套手段。比如由野生動物保護管理部門為農田購買商業保險,或者是地方政府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等,以此來彌補當地群眾的損失,化解沖突。但是在執行過程中,還存在著損失測算沒有具體標準、補償金額過低、具體實施部門不明等現實問題。
解鈴還須系鈴人。生態建設中引起的問題,還得用生態的辦法來解決。
這方面,北京野鴨湖國家濕地公園做出了一個好的示范。今年,一家環保公益組織與公園管理處合作,嘗試在園內種植玉米、黃米、高粱、大豆等,并在收獲的同時粉碎秸稈,直接將果實留在田里,提供給前來棲息、中轉的鳥類食用。據觀察,灰鶴、大鴇等鳥類十分喜歡光顧這個“遷徙食堂”。
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我們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期盼越來越高,實施路徑也將越來越廣。或許除了退耕種樹、退養還濕的單向選擇外,還可以尋找到更多元、更圓融的解決辦法。總之,人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之路,還需要我們遵循生態規律繼續探索求解。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