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園建設要汲取當地居民智慧
為解決管理體制與機制不完善、部門交叉、空間重疊、連通性不強、破碎化嚴重、保護與發展矛盾突出等問題,我國作出了“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頂層設計,并明確今年全面完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
目前,分布在全國12個省份的10個國家公園體制改革試點均已取得顯著成效。從試點情況來看,十分值得汲取的一條經驗就是——充分發掘當地居民的智慧。
與許多西方國家不同,我國國家公園建設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是,不少國家公園內及周邊地區有著數量龐大的人口規模和相對復雜的土地權屬。這注定了我們的國家公園不可能建在無人區里,不可能采用“荒野式”保護方式,更不能像一些國家那樣將當地居民“簡單驅逐”了事。
國家公園試點區內的居民,與大自然相依共存、協同演化,是一個有機整體。他們在脆弱的環境里形成了敬畏自然、保護生態的自然觀,形成了固有的生態保護理念,創造出充滿生態智慧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但是,在以往的國家公園建設進程中,出現了對自然保護地設置只考慮保護對象,而忽視從管理人的角度實現保護目標的現象。這種過分強調移民搬遷的舉措,不僅在實踐上難以操作,也不利于生態保護。
《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鼓勵當地居民參與特許經營活動,探索自然資源所有者參與特許經營收益分配機制。換而言之,就是要關注當地居民的發展權利和從保護中受益的權利。
此次國家公園建設試點也證明,完全可以讓當地居民參與其中。比如,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就進行了很好的探索。試點以來,全面實現了園區生態管護公益崗位“一戶一崗”,17211名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組成三江源管理隊,帶動了當地6萬余人有效脫貧。“一戶一崗”的生態管護崗,也強化了當地牧民對大自然的珍愛和建設國家公園的重要意義。對于生態管護員來說,這不僅是一份謀生的工作,更是一種保護自然生態的使命。
不僅如此,民族文化和傳統生產方式對于生態保護也有重要作用。農業文化遺產不僅不會造成生態破壞,而且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協調和生態系統功能的提升。比如,在錢江源國家公園里,當地居民們利用山區獨有的地勢落差,引山泉流水到房前屋后的坑塘,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山泉流水養魚。在武夷山國家公園,通過建立以多樣化和獨特性為基礎的定制服務,拓展農業的生態與文化功能,更是推進了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的轉化,拓寬了兩山轉換途徑。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保證當地居民和社區與生態保護之間協調發展是實現國家公園可持續發展的重點。因此,國家公園功能區的空間劃定應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將社區與保護區對立的思維慣性,鼓勵和引導社區群眾主動投身到園區的保護與建設中,將社區作為國家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把當地居民與國家公園管理部門打造成為利益共同體。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每一個國家公園內的居民都遠早于國家公園的設立而在當地繁衍生息,他們的生產生活與自然生態系統相生相融。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經濟與生態協同這一國家公園建設的美好愿景,需要我們從國情出發,充分發掘當地居民的生態智慧,傳承弘揚彌足珍貴的生態文化遺產、民族文化遺產和農業文化遺產。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