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敬畏城市到善待城市——打造“安全型”城市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主要在城市集中傳播,反映出城市規劃方面存在某些亟需改進之處,因此,我們要平戰結合、補齊短板,漸進地打造“安全型”城市。那么,在城市現代化建設中,如何做到從敬畏城市到善待城市呢?
第一,傳承安全理念。倡導建造城市抗擊災害災難的紀念性、標志性建筑物或建筑群,如紀念碑、紀念館等,通過雕塑、實物、圖片、虛擬體驗等方式展示;不定期邀請專家學者、有關部門權威人士,開展安全知識互動交流,促使人們銘記歷史、汲取經驗、總結教訓、警示未來。此外,在大中小學普遍設立安全課程,解答安全疑惑,樹立安全理念,做到居安思危,警鐘長鳴。
第二,健全安全機制。學會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保障城市安全。健全與城市安全運行相關的制度法規體系,既涵蓋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生物安全、資源安全等宏觀領域,又涵蓋生產安全、消防安全、醫療安全、居住安全、出行安全等具體領域。此外,還應構建災難災害應急處置機制,包括科學高效的領導決策體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社會動員機制以及信息數據收集分享機制、應急物資保障機制、志愿服務機制、社區治理機制等。上述機制,應早建、實建、常建,立足眼前、著眼長遠,保持人、財、物充足儲備和聯絡渠道暢通無阻,平時備而不用,“戰”時方能做到有備無患。
第三,筑牢安全屏障。大江大河大湖附近的城市,必須建造可防百年不遇的防洪、泄洪設施。在城市周邊區域,應布控好信息化、集成化的防空軍事設施,確保空域安全。要新建城市綜合管廊,疏通好現有下水道,打造“城市良心”。要大力修建城際快軌、城郊鐵路和城市地鐵,構筑人員快速安全疏散的生命安全通道網絡。
第四,建造安全建筑。公用、民用建筑,都要進一步提升安全等級,完善建筑質量安全終身負責制度,對建筑年代久遠的建筑做好抗震加固,確保能抵御高烈度地震的破壞。要進一步建造綠色建筑,采用節能環保材料,避免有毒有害建筑材料對于人體的傷害。建筑物之間應保留足夠的安全間距和消防通道,遇到破壞性地震時可避免樓宇間相互疊壓,發生大火時可避免火情蔓延并迅速施救,遇到病毒侵害時能有效阻斷傳播源。
第五,預留安全空間。城鄉之間、城市之間要保持安全距離,一旦發生大的地質災害、戰爭災難、病毒傳播時,有足夠的可供回旋的空間。制定城市規劃時,要留白留綠,為長遠發展預留足夠的空間。注重規劃建設利用民防設施,做到平戰結合。大力發展公園、綠地、口袋花園,適度發展小尺度的城市廣場,規劃好緊急避難場所,使其平時作為休閑娛樂場所、社會公共文化空間,“戰”時則可用作緊急救災救治的生命空間。
第六,打造安全社區。建好智能化、信息化且適度超前的安全設施,通過人防物防技防等渠道,加強對小區,尤其是無圍墻小區、通透式小區的防護。將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的體制機制常態化,重點加強對機關企事業單位居民居住小區的內部管控,嚴格執行進出人員登記、驗證制度,實現數據信息采集、分析和共享。
第七,發展安全科技。縱觀人類發展史,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痛定思痛,要發展有利于強化城市安全功能的科技及其產品。一類是預防型科技及其產品,未雨綢繆,做到提早防火、防水、防盜、防災等,力爭做到“不出現”,從源頭上避免災害、災難發生,確保人身安全和公共安全。另一類是減輕型科技及其產品,面對突如其來的不可抗力帶來的災害,或人為因素造成的災難不可避免地出現時,亡羊補牢,如研發各類藥物或疫苗、各類救生設施設備等,力爭做到“少損失”,將災害、災難損失降到最低,確保社會快速恢復秩序、保持穩定。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城市文明的生命力。
由此可見,我們在建設城市現代化的同時,更應該敬畏和善待城市,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建設美麗中國而努力奮斗。
(作者為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地理學博士后)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