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廊橋:橋架山澗,意通古今
“九山半水半分田”——穿行于滿目蒼翠的崇山峻嶺和宛若仙境的云蒸霞蔚間,才能切身體會位于浙南山區泰順縣的地理風貌。
為打破地理阻隔,也為往來的旅人提供遮風避雨、集市貿易的場所,古人在溪澗架起座座廊橋。高超精妙的營造手藝,讓一顆顆散落的“橋梁建造活化石”留存至今。當地通過積極保護,讓廊橋文化得以活態傳承,在現代文明中閃耀出經久不衰的光輝。
在浙江泰順拍攝的廊橋。泰順境內有保存完好的唐、宋、明、清代的木拱廊橋達30余座,其數量之多、工藝之巧、造型之美,堪稱一絕
文物遺珍:崇山中的長虹飲澗
踩著潺潺溪水中的一排水泥矮墩,穿過被歲月打磨光滑的卵石路,佇立橋頭的兩棵參天古樹掩映著廊橋和老宅。小徑兩邊,村民的雜貨買賣一字排開;茶館里,游客品一杯綠茶,微風透過300多年前的廊橋吹來,時間在這一刻仿佛也慢了下來。
這是浙江南部泰順縣泗溪鎮下橋村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澗橋一景。相傳,北澗橋原是一座狹窄的便橋。一日,兩個道士在橋上下棋,遇到一個婆婆帶著名叫“知州”的孩子路過此地。道士笑言:“此孩若有知州做,北澗橋上水漂流。”多年后,這個孩童果真當上了知州,在一次洪水過后,他帶領當地百姓重新修建了北澗橋。
如今,全長超過50米的北澗橋橋屋灰瓦紅身,飛檐走獸,橋下二水交匯。青山、碧水、虹橋、古樹相互輝映,是泰順廊橋的代表作之一。
木拱廊橋是浙江、福建山區大量使用的傳統木結構橋梁。這種北宋盛行的虹橋技術,可以說是我國古老造橋術的終章,也是國內橋梁建造史中罕見的活化石。
建造過程中不用一顆釘,越過三四十米甚至更寬的水面,橋中間也不用橋柱支撐。只用傳統榫卯,把同規格的桿件,別壓穿插:上面的一條縱梁壓在橫梁上,下面的兩條縱梁夾牢橫梁,這樣的許多“縱橫”編織在一起,橋梁固若金湯,承重奇強。
橋面上再加廊屋,雕梁畫棟,飛檐重閣,非但不增加橋的負擔,反而平添穩妥。因為這重量,正好壓制了拱橋結構特有的反彈力,于是廊屋和拱架珠聯璧合,渾然一體,方得“廊橋”深意。
得益于古人的智慧,“行道難”的無奈成了“高低嶺盡見清溪,長空一道飛虹度”的贊嘆。據統計,截至目前,泰順共有46座各個時期的廊橋,其中15座廊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盡管隨著技術飛速進步和交通方式的轉變,泰順木拱廊橋作為交通的功能已經日漸式微,但它仍以其獨特的方式發揮著價值。不僅每年吸引著大量游客前來一睹風采,而且廊屋也成為當地百姓生活空間中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村民們在前人集資修建的廊橋上,度過每個隆重的節日,祈求風調雨順。
立足當下:加強保護刻不容緩
2019年4月,在由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和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主辦的“4·18國際古跡遺址日主題活動”中,泰順廊橋——薛宅橋、文興橋、文重橋災后修復工程實踐項目,獲批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全國優秀古跡遺址保護項目”特別推薦項目。
“這次評選結果是泰順廊橋保護成果的生動體現。”泰順縣廊橋研究保護中心副主任莊通高興地說。2016年9月15日,受臺風“莫蘭蒂”影響,薛宅橋、文興橋、文重橋接連被洪水沖垮,在當地與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廊橋修復工作按國家文物局及省、市、縣各級文化部門既定目標科學有序推進,并全程引入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傳承人,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重現三座國寶級別的廊橋,讓鄉愁得以延續。
先人的智慧,經過千百年積累和沉淀流傳至今,卻也一度面臨保護和傳承的危機。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泰順廊橋才開始逐漸破解“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困境。茅以升等專家學者到泰順實地考察后,認定北宋盛行于中原的虹橋技術并未失傳。泰順廊橋由此始有聲名,在2009年9月,“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加強保護刻不容緩。2012年11月,浙江泰順縣、慶元縣、景寧畬族自治縣,福建壽寧縣、屏南縣、周寧縣、政和縣等浙閩兩省7縣22座“閩浙木拱廊橋”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泰順縣境內的溪東橋、北澗橋、三條橋、文興橋等4座廊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點。
“7年來,7縣積極溝通協作、抱團申遺。”泰順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雷全勉說,泰順設立專門的申遺機構,建立廊橋保護站,舉辦7屆廊橋文化旅游節、6屆中國廊橋文化論壇,活態傳承廊橋文化內涵。
連通未來:以傳承弘揚為己任
泰順本地80后創客吳直場自小對廊橋懷有濃厚的興趣。在2019溫州國際時尚文博會上,他和團隊研發的北澗橋、文重橋、薛宅橋等廊橋3D立體拼圖成為市民追捧的爆款。20分鐘快速拼裝的廊橋模型,既讓市民了解廊橋結構原理,又適合動手組裝。不到5天,100多套廊橋模型即告售罄。
目前,泰順已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以文創方式接過廊橋文化傳承的接力棒,讓廊橋名片釋放更多經濟效應。在數字技術和學術力量的支持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的項目要素、工藝流程、技藝特點、民俗禁忌、工具實物等得以真實記錄與完整呈現。
從古到今,廊橋連接的不只是山道和水澗,更溝通了山外的世界。
橫跨于水面之上的廊橋如飛虹連接了河流兩岸,也成為大陸與臺灣傳統文化交流之橋。2018年10月,由浙江泰順廊橋文化協會等民間組織捐建的泰順廊橋在臺灣南投縣集集鎮舉行“上梁儀式”。這是泰順廊橋首次在大陸以外興建的案例,該橋建于集集鎮的清水溪之上,取名“浙江泰順廊橋”。
此次建造的主要負責人是浙江省級非遺傳承人曾家快。他說,南投縣集集鎮的相關人員曾多次到泰順參觀交流,深感廊橋之美,因此這座廊橋的外觀造型主要參照泰順泗溪的北澗橋進行設計,是以泰順廊橋為模板的“兄弟橋”。
“造橋是份手藝活,也是份良心活。我有信心,臺灣的‘浙江泰順廊橋’至少可以完整存在200年。”曾家快的語氣中,透露出沉穩和篤定。
風雨廊橋,今古情懷。泰順山間的一座座廊橋,靜默無語見證歲月流轉,守望世事變遷。
編輯:劉曉茜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