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要放到更多元尺度和實踐中考量
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城市形態、街區形態一直是沿著歷史骨架一點點向外延伸的。有多少城市經歷了幾十年變化后,找不到原來的蹤影,是因為它在不斷更新過程中把自己的歷史完全革掉,文化基因不復存在了。
那么我們可能會問,城市更新究竟是什么?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但現在城市往往有很多違背建設初心的地方,特別是人文建設成了城市發展的軟肋。
我們討論城市更新和演進時,每個時期采取的對策都具有時代特征和烙印,現代城市出現千篇一律、交通擁堵等問題,就體現了過去時代的局限性。
城市更新的最初緣起是現有城區經濟增長停滯,林林總總的社會問題爆發。如何使經濟重新煥發活力,如何處理這些社會問題,維持環境質量和生態的平衡,一直是城市更新的核心內容,城市更新的最終目標是營造一個良好的城市環境。
路易斯•芒福德早在上世紀30年代便寫了《城市文化》一書,從城市文化的視角綜合理解城市的構成及其產生的影響。他在書中提到,城市文化的構成狀況決定著最終產物的品相,人類文明在城市運營過程中產生,又在城市場所中孕育。不同的城市孕育不同的文化,最終影響人們的生活。因此,城市化進入下半場,我們必須面對上半場已經創造出來的城市環境。
在城市更新的案例中,巴塞羅那在老城的基礎上進行新的規劃,現在人們能看到的其實是新舊兩個城市的疊加。可以肯定的是,城市的發展不是簡單的拼貼,不管是老城還是新區,不同的定位、不同的形態形成了不同的分工,城市形態也截然不同。
例如對于杭州(樓盤)來說,西湖、西溪這些地方和蕭山是完全不同的地區,承載著不同的功能,這是一個城市在不斷發展和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結果。這也啟示我們,不同城市、同一城市的不同地區在更新過程中應該有不同的目標和定位。
城市不斷更新,但城市更新的內涵會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而演變。歐洲在戰后為了解決戰爭對城市的影響,城市更新的基本做法就是大規模重建,特別是解決市民的生活居住空間問題,上世紀50年代斯德哥爾摩的重建就是這方面的典型。后來人們才認識到這一應對策略對城市帶來的消極影響。
到了上世紀70年代,城市更新的內涵又有了新的變化。比如在倫敦的建設中,人們認識到,城市更新一方面要推動現有城區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還要創造有吸引力的文化,這是非常重要的兩個方面。
我們國家的城市更新發展也經歷了理念的變化,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更新是為了解決基礎設施短缺的問題,這和歐洲早期非常接近。從一開始簡單的建房和修房,發展到后來采取完全重建的方式,對大片城市進行改造,這一時期房地產開發伴隨著城市更新的整個過程。再后來,我們經歷了“新天地”模式、“田子坊”模式,在資本介入的推動下,我們漸漸把文化和保護融合進城市發展,創造不同的城市再生環境。
如今再提城市更新,我們覺得城市更新需要處理好存量和更新、雙修和更新的關系,還可以將提高品質和城市更新結合在一起。空間價值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城市設計、城市更新都要為空間賦予更多價值。如果只是簡單實現土地和空間的經濟屬性,很多人都能做這個事,但在后工業時代,規劃師必須用專業的能力提升空間的價值,而不再是簡單地實現土地空間的經濟效益。
反思城市更新,第一,要把城市更新工作放到一個更加多元的尺度和實踐當中。第二,要關注和推動相關制度的健全,在城市更新過程中不斷探索制度配套。第三,要開發更多的技術工具,從中獲得更加多樣化的技術支持。第四,社區更新需要居民的廣泛參與,公眾參與的路徑是將來城市更新需要加以探索的。
總之,在有限的資源限制下,城市更新不是簡單的空間再開發或空間再復制,要避免存量規劃進入誤區。存量更新應該把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結合在一起,做到加強存量空間資源利用規劃理念的創新,推進城市規劃轉型及規劃師角色轉變,完善存量資源規劃編制技術與管理機制的變革,以理念更新帶動存量更新制度環境與政策法規體系的完善。
(作者為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以五大發展理念指導系統推進城市更新
19日,《城鎮創新發展報告(2018)》(下稱《報告》)在北京發布。《報告》認為, 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城市更新面臨配套政策、機制和模式不健全等挑戰,各地應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