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一傳一續 多方聚力
一條老街,騎樓相依,布滿了瓷器行、布行等一間間老商鋪。寬街上,行人穿梭,叫賣聲迭起。窄巷里,中藥材味道陣陣撲鼻。在陳添記魚皮、寶華面店等老字號門前,食客們排起了長龍。
10月24日下午,在廣州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州市荔灣區西關歷史文化街區永慶坊,沿街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筑修繕保護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回頭看,城市的芳華
城市是一本厚重的書,往前翻,讀其芳華,讓人回味。
位于廣州市百年老街恩寧路上的永慶坊建于1931年,是廣州市最完整和最長的騎樓街。這條被譽為最“廣味”的老街,一磚一瓦沉淀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周邊有粵劇藝術博物館、八和會館粵劇社、李小龍祖居、詹天佑故居等歷史文化建筑。曾經的永慶坊危房林立、破敗不堪。其中,30棟建筑被鑒定為“嚴重損壞”。在微改造后,這些建筑舊貌煥新顏。
“為了更好地保留歷史文化記憶,我們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建筑立面進行了整飭和更新,讓‘舊’和‘新’有機結合。”得知總書記到永慶坊考察,永慶坊改造項目的設計師陳嘉健說:“今后,在改造過程中,我們將更加重視保護與活化利用,讓更多的年輕人愿意回到歷史文化街區、尋找鄉愁。”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荔灣區考察,充分證明我們將傳統文化活化提升與舊城更新改造結合起來的路子走對了。”荔灣區委書記危偉漢表示,下一步,該區將繼續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繼續傳承和弘揚粵劇粵曲、“三雕一彩一繡”等具有鮮明嶺南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傳統文化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對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與再利用要在保護城市文脈和城市肌理的大前提下,有效完善和提升城市的服務機能、增強城市發展歷史的厚重感。
“要留住城市的記憶,不能全部拆掉。既要留下原有的東西,又要注入一些新元素、新功能。這樣的城市才更豐富、多元,才能既看到歷史的延續又有新的活力。”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楊保軍表示。
荔灣區宣傳部部長李黎表示,荔灣區是嶺南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發源地與核心聚集區之一。“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來到荔灣區考察,關心嶺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令廣大基層宣傳文化工作者備受鼓舞。我們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誨,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切實將總書記的要求落實到工作中。”
向前看,續寫新傳奇
城市這本厚重的書,向后翻,將續寫新傳奇。
永慶坊微改造項目遵循“修舊如舊、建新如故,交通梳理、肌理抽疏,文保專修、資源活化”的原則,采用原地升級的做法,對包括李小龍祖居在內的歷史文化建筑進行了修繕。在保護建筑原有外輪廓的基礎上,對建筑立面進行了更新,既保留了嶺南傳統民居的空間肌理特點,又強化了嶺南建筑的風貌特色,在保留原有街巷肌理的同時導入了新的產業。
改造項目還創新地采用了“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多方參與、互利共贏”的模式。政府出讓所持物業一定年限的經營權,吸引社會企業投資,由企業負責改造、建設和運營,運營期滿后交回政府。這一模式形成了政府、群眾和企業“三方共贏”,“人人都是老城老建筑修繕師”的良好局面。
改造后的永慶坊還配套規劃建設了產業辦公園區、公寓生活區、文創教育區等區域,引入的新興產業為老片區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如今,破敗的老城區變成了文、商、旅為一體的現代化社區和城市有機生態圈。人氣漲了、年輕人回來了……永慶坊這條老街也活了。
“老舊小區改造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解決城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舉措。”2017年12月,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于福建省廈門(樓盤)市召開的老舊小區改造試點工作座談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指出。
如今的永慶坊,在嵌套彩色玻璃的廣式滿洲窗下,老年人依舊保留著飲早茶的習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匯聚于此聆聽老故事、續寫新傳奇。
多方聚力,為老城賦能
在楊保軍看來,城市的迅猛擴張是一個“非常態”。隨著我國城市大規模擴張的“高潮”已經過去,城市更新將是“常態”。“過去我們犯的錯誤就是一些地方只關注經濟效益,沒有更多關注城市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
新時期,城市更新不但要堅守生態底線,還要做到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空間品質。如今,碧桂園、萬科、恒大等越來越多的房地產開發企業也積極參與到舊城改造和城市更新中。首開地產董事長潘利群曾提出“城市復興官”的企業使命,指出企業要努力在優化城市功能、補齊城市短板、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總結國內外舊城改造和城市更新的實踐經驗,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指出,創意、共識、內容、產業、資本、趨勢等要素都非常關鍵。創意是挖掘城市潛力、提升城市價值的重要手段。保護、傳承與創新之間達到平衡必須要成為共識。一個建筑不更新內容,只能叫建筑裝修,不叫更新。真正的有機更新既包括建筑外觀的更新,更要有內容上的提升,還要有多元化的資本參與,實現產業共生、業態共享,并把握城市未來的發展趨勢。
有業內人士認為,城市更新不僅是對建筑物進行改造,也是對生態環境、歷史文化、產業結構、功能業態、社會心理等軟環境的延續與更新。這對舊城改造和城市更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舊城改造和城市更新的參與方包括政府、開發商、業主、基金機構等,加之區域情況差異、存量物業類型眾多,不論是改造方式還是更新后的盈利模式都值得探索。較長的開發周期、前期資金投入多、改造成本高等一系列難題,也是對企業的資金、運營、資源整合等各方面能力的綜合考驗。
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原所長牛鳳瑞表示,“城市更新工作首先要慎重規劃、要有全局觀念,一張藍圖繪到底。其次,在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要強調個人產權保護。最后,還要形成改造資金鏈的良性循環。”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以五大發展理念指導系統推進城市更新
19日,《城鎮創新發展報告(2018)》(下稱《報告》)在北京發布。《報告》認為, 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城市更新面臨配套政策、機制和模式不健全等挑戰,各地應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