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特色小鎮融資難的建議
建設特色小鎮,離不開有效融資渠道。2017年以前,商業銀行對包括特色小鎮在內的各種政府類項目的支持方式比較靈活,只要有政府信用背書,均可以找到相應的政策和產品予以對接。今年,財政部23號、34號文出臺后,各商業銀行收緊了政府類項目的融資政策,不再接受財政補貼、撥款等來自財政渠道的資金作為還款來源。針對政策的變化,政府有關部門和金融機構應調整思路,通力配合,著力解決特色小鎮建設融資問題。
一、嚴準入,解決融資主體問題
政府應當明確特色小鎮建設主體的準入門檻,或者制定針對特定主體的支持政策,實施定向引進。要優先引入市場化經營、自身經營性現金流穩定,或實力雄厚、擁有專業團隊與特色小鎮運營經驗的大型央企、大型房企、文化旅游開發企業,作為特色小鎮建設主體。
二、勇創新,解決融資模式問題
要根據資源稟賦、產業優勢,從旅游度假驅動、特色農業驅動、產業驅動、養老旅居驅動、文旅組合等特色小鎮開發模式,擇優選擇運營模式。
(一)打包組合模式。將特色小鎮基礎設施改造項目,與垃圾、污水處理等具有一定現金流的公共服務項目合并,組成項目包,采用PPP模式。在項目初始階段,可以考慮引入銀行業金融機構,共同設計項目建設和融資方案。近期,農行已與旌德宣硯小鎮、焦崗湖花田花海旅游區的社會資本方達成合作意向,在特色小鎮的建設平臺上,實現社會資本與金融資本相向而行。
(二)龍頭帶動模式。特色小鎮在規劃初期引入實力較強、能夠獲得銀行支持的社會資本,銀行先期支持龍頭企業,龍頭企業建設相關設施,從而帶動特色小鎮整體運營。霍山溫泉小鎮項目,農行信貸支持1.2億元,一年多時間即建成運營,收到較好效果。
(三)差異推進模式。對以工商業、現代服務業為特色的小鎮,應圍繞當地主導產業,引導金融企業擇優支持鎮內企業,壯大特色產業發展規模,帶動小鎮整體建設水平。
三、強整合,解決融資風險問題
為推進特色小鎮建設,政府既給真金白銀,又給支持政策。進一步整合資源,把好鋼用在刀刃上,降低融資風險是特色小鎮建設不可或缺的環節。
(一)分擔風險。對短期現金流不大、社會資本吸引力不強、但又獨具特色的小鎮項目,可比照“4321”模式,由省擔保集團牽頭,實施風險分擔。對特色小鎮內中小企業,通過政策性融資擔保、政府風險補償基金等方式實施增信。
(二)拓展渠道。對自身沒有經營性現金流,社會資本介入意愿不強,又不能采取PPP模式的項目,應探索發行特色小鎮建設專項債券,拓展建設方、運營方和經營方直接融資渠道。此外,應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財政資金應聯合銀行信貸資金和社會資本共同發起成立特色小鎮建設基金。
(三)改革流程。要變事前規劃獎勵為事后效果獎勵,根據特色小鎮建設成果評價,科學發放獎勵資金,科學兌現支持政策,防止套利。
(作者為安徽省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農工黨中央委員、安徽省委會常委,省糧食局副局長)
編輯:li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