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晨:聯結——面向生態文明的風景園林教育實踐
3月23日,第八屆園冶高峰論壇暨亞洲園林大會分論壇“亞洲園林教育論壇”在北京新疆大廈召開。湖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系主任周晨在論壇發表題為《聯結——面向生態文明的風景園林教育實踐》的演講。她通過學校的具體教學,探討了面向生態文明的課程與課程的聯結、學校與社會的聯結等多種實踐教學模式。以下為周晨演講內容實錄:
湖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系主任周晨
非常榮幸有這樣的機會來向各位老師學習,并和各位老師交流我們在教學當中的反思和做法。我來自湖南農業大學,這是一個三流學校,我們的師資和生源都遠遠不及一流學校,但是我們力求在現有的條件上做好我們的本職工作。
今天我的演講題目是《聯結—面向生態文明風景園林教育實踐》。大家知道近幾年,尤其是去年十九大之后,國家把生態文明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剛剛結束不久的人大會議上也提出,要成立自然資源部和生態環保部。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怎樣做好生態文明的教學工作呢?我自己不是教生態學的,而是教規劃設計的。但是我常常在想,我們怎樣幫助同學們將生態學里邊的關鍵詞,比如整體、系統、聯系、結構、群落、物種多樣性,在他們的心中生根發芽。
我們同學往往很難做到這一點,這些名詞對于他們來講,都是生態學上非常抽象的概念。在實際項目當中,他們往往忽視了這些問題。令我慚愧的是,我是來自農大的老師,但是很多老師都會說你們農大的學生好像植物學學得也不怎么樣。為什么?因為我們即使老師在這些方面有很強的能力,但是學生自己不重視植物學習,也僅僅認了幾株植物,到畢業的時候一些常用的植物也不認識。然后他們很羨慕像藝術院校、建筑院校里的同學能夠畫出非常漂亮的圖紙,所以他們會花很多時間去練手繪、表現技法。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的想法是,生態文明不僅僅是一種知識,實際上是一種素養。這種素養里邊包括了知識,還包括了態度、行為和心靈與自然的互動。如果我們同學們僅僅是停留在知識層面,把生態作為一種抽象的概念去體會,而沒有一種態度,沒有行動,沒有心靈與自然互動的話,要實現風景園林和生態緊密地結合,在運行過程中是存在一定障礙的。
課程與課程的聯結
從2014年開始,我們學校也申報開設風景園林專業。在執行新的教學計劃中,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著手進行教學改革。我們的聯結體現在這些方面:首先是課程與課程的聯結。以前我們的課程是獨立的,規劃設計是規劃設計,樹木學是樹木學,花卉學是花卉學,這一系列的課程都是單獨存在的。經常有同學來問我,我學的課程是什么用途。所以我們在新的教學計劃當中,注重培養同學們把所有學到的知識整合在一個系統中的能力。尤其在實踐教學這部分,我們構建“縱向貫通,橫向整合”的綜合設計課題系列。設計系列的課程學習是漫長的,從大一到大四,從第一周貫穿到期末,每周有四節課,把我們的整合課程放在一個項目里邊來完成。
我們主要培養學生們的思維能力。大一主要訓練設計思維,大二訓練空間思維和整體思維,之后是社會學、生態學、經濟學等思維。比如先是一個組完成整體的調研和規劃,每個同學完成一個節點的設計,這樣做項目不只是看節點,而是要看整體。例如校園里一條道路,我們進行道路景觀規劃和節點設計,前面的調研和規劃是小組完成,后面的節點設計是個人完成。
大三通過開放社區規劃和社區公園的設計,訓練學生的社會學思維。我們選擇的老舊社區,就是自己學校最老的老教授居民點。開放社區的設計還是學生們組成小組來完成,公園設計是學生單獨完成的,這樣可以訓練他們個人的思維。到了三年級第二個學期,開始流域景觀規劃和濕地公園設計,到了第七個學期是鄉村景觀和產業規劃,我們加入了產業規劃項目,是因為很多的學生做景觀只做好看的東西,忽視了鄉村最根本的生產功能,而整個鄉村的產業和經濟是相結合的,這樣就能實現經濟學思維的訓練。我們還會請農業教授參與其中。
這樣一來,從大一開始我們的學生通過各種訓練,到大四的時候他們考慮問題已經非常全面了。我們從2014年級開始實施這個教育計劃,今年2014年第一屆畢業生畢業,從社會、生態、和生產的多角度來看待,我整體感覺學生們的素質跟以前很大不一樣,
學校與社會的聯結
第二個案例是以鄉愁為主題的假期活動“認識與感知”。僅僅大學四年的時間,靠上課或者從老師那里獲得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培養同學們自我學習的能力、自我觀察的能力,了解社會的能力。同學們從大一到大三充分利用假期,每個假期都有一個專題活動。第一個主題是“家鄉的風景”,主要培養同學們熱愛家鄉、熱愛自然的情懷。同學們運用在學校學習的專業知識,感受家鄉的風景。第二個課題是“身邊的行為”,這時候學生們學習了環境行為學,這個課題進行時正值春節,讓他們去觀察周邊的人群。同學們的思維很發散,做這種練習非常有意思。第三個課題是“時間的記憶”,同學們需要查閱一些資料了解家鄉古村、古建等現狀,培養他們正確的歷史觀和人文素養。第四個課題是環境的呼喚,培養學生敏感的環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該課題也是以家鄉為調查對象,調查家鄉的水、垃圾和農業污染等問題。最后一個是綜合實習——“城市的風景”,同學們到一些大城市看風景,認識城市園林和城市風景系統,建立行業認知和職業責任感。這樣就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發現問題、關注周邊事物的能力。
理論與實踐的聯結
我今天主要講的是第三個課題——理論與實踐的聯結。這個活動是去年暑假在學生自建、自管的實踐教育基地娃娃農園開始的。學習實踐教育基地為什么叫娃娃農園呢?首先這是我們學校的一塊閑置綠地,它原來看上去是平整的,但實際上是放置建筑廢物沙石的地方,我們看旁邊有小河,綠地周邊就是學校最老的,六七十年代老教師的住所。整個居住區是學校中最沒有生氣的地方,建筑本身很舊,有一些老教師年紀很大了,或者沒有住就租給外來人員。我們學校里邊既寧靜,又沒有太多活動的場地,于是我們就看中了這塊場地。這個實踐教學基地不同于很多別的實踐教學基地,我們當時的出發點是建成一個開放的場地,所以我們把中間最寶貴的地方留出來,做了一個完全開放的綠地,然后把旁邊所有的地塊作為我們的實踐基地。
“娃娃農園”建設前
這是建成以后,我們可以發現中間這塊草地留下來了,旁邊是栽植的花和菜,樹植在兩邊,周邊是社區,社區中的小孩在空地戲耍。這是我們老師和學生一起來做的一個小木屋,這是一個廢舊的公交車改建的管理房。
“娃娃農園”建成后
我們可以看到小朋友在里邊玩耍,這是日常的生活,他們有時候會跟我們聯系組織一些栽植活動。我們這個實踐教學基地不僅僅是學生們進行學習設計實地施工的地方,它還是一個集園藝栽培、兒童活動、科普教育、居民休閑交流等功能于一體的生態型綠地。我們當時建設實踐教學基地的初衷就要為周邊的居民服務。現在這塊場地成了非常熱鬧的一塊地方,到了周末,甚至周圍的居民都會帶著小朋友過來。
“娃娃農園”建成后
學生們動手設計并建造了整個園子,學習了理論與實踐是如何聯系的。整個建園過程我們請了四個技術工人,水泥工和挖土機師傅,其他成員是我們200多個學生。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分批進入園內施工。在建造過程中所有的材料都是廢物利用,建園資金平均每平米60元,我們把不用的材料做成擋阻墻,廢舊的木材做成菜池,窗簾和坐墊都是學生們自己做的。在后續日常管理過程中,學生在這里進行日常維護,改良土壤,進行水肥管理。
建設過程
他們通過建立一個系統的知識體系進行這些日常維護,同時在這里進行觀察記錄和研究。這是學生做的可食花園的設計,學生的花園需要肥料,就自己燒草木灰做生態基肥,為了使草種盡快萌發,他們晚上抱著草種睡覺,為建好可食花園同學們想了很多辦法。最后每個小組都做一個小園子,他們完成以后還在持續進行管理工作。同學們還進行了花境的設計,去年10月份完成作業,現在還在進行持續的管理。
管理過程
整個過程實際上是一次理論和實踐如何聯結的嘗試,我們通過它聯結書本和實踐,高校和社會,讓我們的學生、學校和社會居民建立聯系。我們農業院校如何把農業知識滲透到園林學生心目當中,就要鏈接農業和園林,同時聯結起人和自然。謝謝大家。
編輯:li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