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生態園十年:海綿城市為術,區域整合為道
東莞生態園的實踐是中規院在東莞松山湖新城“跨界”統籌、協同規劃和設計方法的升級版,“海綿城市”的“系統可量化”式設計為已具備良好基礎的東莞生態園打開了一扇更加開闊的生態之窗。
本文從多個角度闡述東莞生態園的轉型之路,從更為完整、廣闊的視角,一窺東莞生態園的“生態逆襲”與轉型蛻變。
東莞生態園的10年巨變
以鎮街為發展單元的城市化為東莞帶來巨變的同時,也帶來了鎮與鎮之間產業發展、城鎮生活以及環境秩序的混沌,若不及時地直面并針對這些問題采取改善行動,東莞未來的城市現代化進程將受到無法回避的拖累。2006年,東莞市委、市政府決定設立東莞生態園以解決東莞工業化和城鎮化伴生的產業、社會轉型等一系列問題。
東莞生態園地處東莞東部六鎮所圍合的邊緣地帶,是鎮街快速城市化而引發環境污染的“幾不管”地區。該地區垃圾堆積、污水匯聚、澇災頻現,被污染的水體占據園區面積的55%。那時河里的水黑得可以寫毛筆字,在污水中茂盛成長的空心菜田讓人觸目驚心。在過去8年中,東莞生態園選擇了建設低碳生態城區轉型發展的路徑,關注水環境和水資源問題,展開了系統治水和綠色轉型的工作。園區清理了垃圾175萬立方米;水質已從原來的劣Ⅴ類提高到Ⅳ類;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垂直流濕地處理系統;在六鎮間重塑了一個超過150平方公里城鎮雨污水綜合循環利用的綠色水系統;建成了容納15000名學員的職教城。
東莞生態園區位
2006年東莞生態園園區原貌
如今,東莞生態園水體清澈,湖島相依,濕地旖旎,這曾經藏污納垢的發展消極地帶,已經成為環境友好的新型產業發展園區和市民喜愛的休閑出行目的地,是繼松山湖新城之后,東莞城市現代化發展的又一個樣本。
建成的垂直流人工濕地
治理后的生態島群
圖片來源:松山湖(生態園)管委會
10年來,在中規院深圳分院的規劃設計技術支持和伴隨實施全過程的咨詢服務下,東莞生態園管委會(2015年與松山湖管委會合并為“松山湖(生態園)管委會”)以務實的態度,持續地實施規劃,踐行了一條“區域整合—污染治理—生態修復—低碳發展”的轉型之路。作為國內建設生態城區的先行者之一,東莞生態園雖沒有天津中新生態城、唐山灣生態城的名氣,但它默默的生態實踐卓有成效,已成功地從一個嚴重水環境污染地區逆轉為環境友好的生態城區,2013年東莞生態園被評為“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和珠三角第一個“國家城市濕地公園”。
東莞生態園中心區規劃效果圖
國家綠色三星認證的管委會大樓
圖片來源:松山湖(生態園)管委會
協同規劃
踐行全過程的低碳生態理念
沒有中外合作,東莞生態園建設是地方政府本土發展觀下契合東莞現實需求的新型城鎮化實踐。它選擇了務實的、相對的低碳生態價值觀,突出有限生態、有效生態和過程生態三方面特點;強調實施路徑和成本可接受、可操作、可持續運營,具有示范及推廣意義。東莞生態園的實踐證明,持續減碳行動是符合東莞實際的低碳生態路徑。
東莞生態園的規劃設計秉持了“協同”和“無邊界”的理念,實行多層次、多專業協同的工作方式,多個規劃設計項目同時推進、互相校核、及時修正。建設初期規劃設計項目多達二十幾項,涉及到復雜的跨界技術組織和協同問題,增加了行政和技術管理的難度,但協同規劃的工作方式使大量的問題在短時間內得以暴露和解決,也正因為如此,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經濟成本,有效生態的理念也得以深入。在規劃和設計階段的協同工作,是最有成效的低碳行動之一。
區域統籌
重組六鎮空間資源
鑒于東莞過去以鎮街為主體的“諸侯”發展模式已形成了鎮區隔離,同質競爭的問題,導致了鎮區間社會和經濟要素的割裂,我們與管委會達成共識:東莞生態園建設所能引發的社會、土地、環境統籌效益將遠遠超過園區的直接產出,應高標準定位并建設東莞生態園使之成為區域中心。從空間上發揮對東部六鎮的“粘接”效益,推動實現園鎮融合共贏發展,避免生態園成為同質競爭的“第七個鎮”。統籌和“粘接”主要從水系、道路、功能布局和公共服務等四個方面來實現:一是構建六鎮全域的水環境綜合整治體系;二是形成東莞東部片區城市道路和市政基礎設施的網絡化體系;三是協調重組各種城市功能和用地布局;四是統籌和提升六鎮城市公共服務的整體需求和標準,通過產業服務中心、人才培養基地(職教城)、區域污水處理廠的建設,促進地區產業升級和轉型,形成六鎮循環聯動的產業協作格局。
“海綿”生態
營造以水為特色的生態城區
生態園從水環境污染的問題入手,以建設六鎮區域復合水生態環境為目標,采取了治污、理水、修復、生態管制等一系列環境再造手段,實現了“水安全、水景觀、水生態和水文化”等多重目標。水環境治理首先是協同周邊六鎮按四個分區收集和處理污水,控制污染源。第二步是污水的深度處理,規劃建設大型垂直流人工處理濕地和人工生境濕地系統,深度處理污水處理廠出水,回用于綠化澆灑及景觀用水,實現污水資源化利用。第三步是建設三大濕地公園維持和凈化水體,保障園內水質。
水系綜合整治方案
對于屢受其害的內澇問題,改造現有排澇系統,對舊排渠清淤拓寬,在原有低洼區域開挖4平方公里的中央水體(同時平衡造地的土方),增強水系的調蓄能力;新建必要的排渠和排站,制定平水期和豐水期的水系運行管理方案,確保水質和水體安全;采用“海綿城市”的工程措施管理雨水,運用一系列低沖擊開發措施在美化環境景觀的同時減少地表徑流。
為修復生態環境,生態園將所有的水體岸線(總長約130公里)設計為生態自然緩坡岸線,最大可能地提供淺灘濕地生長區;著重選取高吸附和高降解能力的本土濕地植物,提高濕地處理殘留污染的能力。
緩坡淺灘岸線實施效果
圖片來源:松山湖(生態園)管委會
在治理、修復的基礎上,規劃對園內用地進行生態管制,將一半的土地劃為生態保育的非建設區,以消減對生態環境空間的侵蝕;設定三個生態管制分區,以控制城市建設區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同時將生態園中心區列為生態環境修復和運用成熟低碳生態技術的示范區,將鷺島設為禁止人進入的鳥類濕地保護區。
生態空間管制規劃圖
鷺島已成為鳥類集聚棲息地
制度保障
管控低碳生態發展
為管控、引導園區生態發展,我們和松山湖(生態園)管委會以可操作為前提,共同制定了園區低碳生態指標體系和相應的管理制度。低碳生態指標體系涵蓋8個子系統共47個指標,這些指標著重強調過程管控而非結果監測,突出項目設計和實施建設過程的管控;強調易于操作,將繁雜、難于獲取的指標轉化為有效且易于操作的指標;倡導將低碳文化的推廣和日常行為教育引導并舉,設計公眾低碳教育的相應指標和安排預算。
制定招商和選商入園的制度門檻,園區確定了以園區循環與區域循環相結合的模式搭建循環經濟發展平臺,重點發展高新技術及其配套服務業。2015年光啟研究院落戶生態園印證了生態園產業發展戰略謀劃的前瞻性。
結語
東莞生態園在生態標準的設定和未來發展機會間尋找到了平衡,當年并沒有“海綿城市”的時髦口號,但東莞務實的態度和生態園取得的成就,與剛剛熱鬧起來的“海綿城市”形成了不小的時差:大家剛開始說,東莞已經跑過了大半程。10年來,東莞生態園的水環境完成從“污”到“清”,從“清”到“美”的成功蛻變,實現了“生態逆襲”,樹立了東莞城市生態文明與循環經濟的新坐標,我們期待它繼續演繹低碳生態城區建設的精彩。
編輯:guoai
相關閱讀
襄陽市出臺海綿城市建設規劃
讓雨水自然滲透、就地消納,城市不再出現內澇。記者昨從襄陽市規劃局獲悉,《襄陽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獲市政府批復。【詳細】
老城新生:武漢“海綿經驗”或全球推廣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綠色生長項目組來到武漢,計劃將武漢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作為【詳細】
觀察:國家級海綿城市“延遲交卷”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財政部等部委聯合開評了首批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按照申報要求, 試點海綿城市建設周期為兩年。但3年過去了,本該去年就驗收的項目到目前為止還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這是為什么?【詳細】
上海浦東:大力推廣海綿城市道路核心技術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浦東新區第九屆學術年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