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規劃顯著增加全民健身公共空間
每次乘坐公交車經過上海體育場附近,家住田林地區的跑步愛好者宋先生都會心生期盼:待綜合改造完成時,一定要在這里跑一次暢快淋漓的馬拉松。
作為上海體育改革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重點項目,徐家匯體育公園綜合改造是惠及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通過場館功能升級和戶外環境改造,徐家匯體育公園將成為“卓越的體育賽事中心、活躍的大眾體育樂園、經典的體育文化地標”。更多像宋先生這樣的體育愛好者,都能在這里找到運動的樂趣。
回歸體育增強市民獲得感
徐家匯體育公園地處上海城市核心區,占地面積35.96公頃,總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久事體育集團副總經理姚冷介紹,整個項目改造秉承兩個基本原則:一是“量體裁衣”,即對既有建筑空間進行匹配性改造,布局全民健身和專業服務功能;二是滿足頂級賽事及賽事配套空間布局需求。
徐家匯體育公園綜合改造,不僅拓展上海體育的公共空間,更是在一個新的時期對體育功能全新提升的產物。過去,這里已經積聚了一些體育的元素,各類地標性體育場館具有較好的觀賽體驗,但群眾參與度較低。改造后的徐家匯體育公園將成為“體育氛圍濃厚、賽事舉辦一流、群眾體育活躍、綠化空間宜人”的市級公共體育活動集聚區。
根據規劃設計方案,徐家匯體育公園將保留改造四大建筑——上海體育場、上海體育館、上海游泳館、東亞大廈,確保在原有室外、室內體育設施只增不減的基礎上,新建適合市民日常運動和鍛煉的下沉式體育綜合體,包括40片羽毛球場、30片乒乓球場、3片網球場以及壁球、擊劍、體操、健身房等設施。公園分為南北兩大主題,北面為“有氧公園”,南面結合現有市民游泳館創造一片“運動公園”,其中足球公園為3片5人制足球場,3片7人制足球場;籃球公園為4片標準籃球場,8片3對3籃球場。同時,新建兩條環形健身跑道分別串聯南北兩大公園。
徐家匯體育公園前期方案設計單位HPP項目負責人任齊告訴記者:徐家匯體育公園的改造規劃顯著增加全民健身的公共空間,同時體育公園的綠化率達到31%,高于原有的23%,建成后這里將成為城市的“綠肺”,為市民構建更宜人的運動環境。
傳承上海體育輝煌與夢想
上海體育館、上海游泳館、上海體育場,對上海市民來說再熟悉不過,他們親切地稱上海體育館為“萬體館”。以“萬體館”為代表的體育場館是上海的標志性建筑,見證了城市的發展變遷,也承載了上海體育的輝煌和夢想。很多市民可能不知道,這些體育場館的設計出自同一個人之手——中國工程院院士魏敦山。
每個設計師對自己的作品如同對孩子般珍視。得知“一場兩館”被保留,魏敦山甚感欣慰,他還表示,“徐家匯公園改造后將更好地為全民健身服務,我非常贊同。”已經84歲高齡的魏敦山從年輕時就喜愛體育運動,如今仍堅持步行鍛煉。去年夏天,他曾為了提供規劃設計建議,冒著高溫一次次去實地回訪。
魏敦山很早就關注和學習國際體育建筑的設計理念,創作出大量的體育建筑精品。其中20世紀七八十年代設計的上海體育館和上海游泳館是他的代表作,1988年這兩項設計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43座著名優秀建筑中的兩座,首次被載入英國皇家建筑學會出版的《世界建筑史》。上海體育場曾在1999年被評為“新中國50周年上海十大經典建筑金獎”。
在保留這些地標性建筑的基礎上,“萬體館”區域將通過整體提升改造,賦予其新的功能定位。上海體育場將成為能進行綜合田徑賽事和草地運動的綜合體育場;上海體育館成為能舉辦頂級國際賽事的一流綜合性室內場館。
讓硬設施真正變成軟實力
今年3月底徐家匯體育公園規劃公示期間,就在市民中引起不小的反響。有的對體育公園24小時開放的概念很感興趣,有的對豐富的體育設施躍躍欲試,還有不少路跑愛好者對公園內的環形健身跑道充滿期待。市民章先生告訴記者,“徐家匯體育公園緊鄰鬧市、交通便利,建成后肯定會成為上海體育愛好者的聚集地,城市運動的‘大心臟’,充滿活力。”
HPP德國主創設計師庫彥思介紹,徐家匯體育公園綜合改造將于2019年10月初步完成,建成后這里不但能滿足各年齡層次人群的健身需求,還將體現人性化設計,比如為健身人群提供淋浴、儲物空間等配套設施。
市民最關心身邊的運動場地,他們滿意不滿意將是重要的評判標準。如何把這片上海中心城區面積最大、設施較全的體育文化集聚區管理好、運營好,已經擺上久事體育集團的議事日程。走一步,看三步,久事體育集團已委托專業的第三方咨詢機構開展整體運營策劃研究,分析運營現狀,總結提煉短板,提出改進策略,積極探索徐家匯體育公園場館設施運營管理的新機制。今后在開放過程中將以公益性和市場化相結合、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探索市場化、企業化管理新模式,進一步激發場館活力,提高服務效能。
既有高水平的競技體育,更有廣覆蓋的群眾體育,未來的徐家匯體育公園將成為展現城市人民群眾精氣神的一扇窗口。在豐富體育產品及體育服務有效供給的同時,久事體育集團還將探索開展體育產業政策實驗,將“政府引導、企業運營”中好的做法轉化為政策,同時進行更多政策創新實踐,促進政策落地,由社會共享,引領帶動體育產業的發展。
這次改造有何特色?
改造后的徐家匯體育公園將成為“體育氛圍濃厚、賽事舉辦一流、群眾體育活躍、綠化空間宜人”的市級公共體育活動集聚區。既有高水平的競技體育,更有廣覆蓋的群眾體育,未來的徐家匯體育公園將成為展現城市精氣神的一扇窗口。改造完成后,徐家匯體育公園將對市民進行24小時開放。
新增哪些體育設施?
在確保原有室外、室內體育設施只增不減的基礎上,新建適合市民日常運動和鍛煉的下沉式體育綜合體,包括40片羽毛球場、30片乒乓球場、3片網球場以及壁球、擊劍、體操、健身房等設施。公園分為南北兩大主題,北面為“有氧公園”,南面結合現有市民游泳館創造一片“運動公園”,其中足球公園為3片5人制足球場,3片7人制足球場;籃球公園為4片標準籃球場,8片3對3籃球場。同時,新建兩條環形健身跑道分別串聯南北兩大公園。
編輯:guoai
相關閱讀
讓藝術點亮城市公共空間
秋冬之時,為方便公眾觀賞落葉美景,不少城市推出了定時的【詳細】
打開城市公共空間讓市民共享
2017年最后一天,一個承諾如期兌現:黃浦江兩岸45公里公共空間貫通開放。想親近上海的母親河,有了更多的去處;最精華、最核心的黃浦江兩岸,重歸市民懷抱【詳細】
北京針對城市公共空間問題改造城市公共空間
針對城市公共空間數量不足、功能單一、品質不高等問題,北京市發改委日前牽頭制定了《關于城市公共空間改造提升示范工程試點工作方案》,在東西城開展10個示范工程試點項目建設,通過小而美的改造提升為居民帶來身邊【詳細】
共享單車如何合理使用城市公共空間?
共享單車發展迅猛,在給老百姓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出現用戶隨意停放,占用公共空間的問題。針對于此,專家建議,應借助技術手段,轉變治理思路,應對共享單車發展對城市治理帶來的挑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