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的城市——熱島效應
最近的天氣熱浪滾滾,是否一想到出門就心生怯意,又是否只想在家里吹著空調葛優躺。不開空調也能入眠的日子似乎已經越來越遠,是人們變嬌氣了,還是城市真的變熱了?
人會“覺得熱”,主要受兩大因素影響:
一是自身因素。基礎代謝率、衣服厚度、人對熱環境的主觀預期和耐受度等等都會產生影響。
二是環境因素。如果你住在城市中,“變熱了”可不僅僅是主觀感覺,氣溫逐年上升、反射的太陽輻射熱也隨之大增、涼風吹拂蒸發汗水帶來的降溫作用也明顯減弱……
人們為什么選擇逃離城市奔向郊外避暑?只因為日益壯大的鋼筋水泥叢林,帶來了“城市熱島效應”。
城市更熱?因為熱島效應
城市發展給人們提供了很多便利和機會,但問題也隨之而來,例如——熱島效應。
城市熱島效應,是指城市的氣溫高出農村地區的現象。那么城市熱島到底能有多熱?以北京地區為例,夏季城市的地表溫度可以比農村地區高出近20℃。
2013年8月25日北京的地表溫度
不過先別被嚇壞,這是地表溫度,不是空氣溫度。據氣象數據顯示,1961年到2000年,北京城區的日平均氣溫大概比郊區高出3.3℃左右。而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的城市化已經持續了近40年。2015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已達56.1%,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年近2%左右的速度增長。
為什么會有熱島效應?
原因:
1.城市地區植被減少,導致地面蒸發散熱減少;
2.諸如混凝土、瀝青一類的建筑材料的比熱容和導熱系數更高,會吸收儲存更多的太陽輻射熱;
3.太陽輻射熱在高密度的建筑物之間多次反射,導致城市環境變熱;
4.城市建筑物阻擋了風的流動,阻礙了城市的散熱;
5.城市的交通工具、工業生產設備、家用電器、人口等自身會發熱,導致氣溫升高。
知道了原因,也就能理解熱島效應的另一個特點——晚上特別熱。白天城市地面和建筑物吸收和存儲了大量太陽輻射熱,到了傍晚開始散發出來,讓人感覺到墻壁和地面就像一個巨大的暖寶寶。
有辦法讓城市涼快點嗎?
如今,為了對抗熱島效應,城市規劃者已經想出了很多方法,比如增加城市綠化和水體;建筑采用淺色外表面材料,做好隔熱層;合理設置城市風道;減少機動車、空調等的使用,節能減排等。很多城市和地區也把降低熱島效應加進了城市規劃和設計的要求之中。
在天氣濕熱又高樓林立的香港,曾經建造了很多連排高層住宅,也就是當地人稱的“屏風樓”。
香港的“屏風樓”
隨著氣溫的變化,人們逐漸意識到,屏風樓嚴重阻擋了香港的城市通風。經過數年的研究,香港政府推出了空氣流通評估準則(Air Ventilation Assessment),屏風樓也成為了歷史。現在香港的新建建筑都需要遵循這個準則,連政府大樓也不例外。
編輯:guoai
相關閱讀
緩解熱島效應 滬上立體綠化各顯神通
連日高溫令人叫苦不迭。走在路上,皮膚被曬得發燙,如能遇到一片綠蔭,真是幸運。烈日當頭的室外,當空調這一現今人們最為依賴的降溫設施無法施展,人們發現,利用地面、屋頂乃至建筑物墻壁上的綠色,可以尋找一份高溫下的清【詳細】
北京將建立首條通風廊道緩解熱島效應
為提升建成區整體空氣流通性,北京將構建5條寬度500米以上的一級通風廊道,多條寬度80米以上的二級通風廊道,未來形成通風廊道網絡系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