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素材很難做科普,他照片拍得好,又喜歡讀書、寫文章,所以做起科普就更得心應手。”左勤博士說,科研人員做科普需要自己找時間進行素材積累,對本人的積極性要求很高。
“國內對苔蘚的科普工作還很弱,甚至學校的自然老師也都不了解。我覺得很自豪的就是在學生、愛好者中間搭了一座橋,使得更多人了解苔蘚。”張力說。
如今,他一有空就琢磨如何把高深、專業、復雜的問題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讓更多人了解苔蘚的“卑微之美”。
在6月10日的一席深圳現場,張力作為11位講者之一,和400多名觀眾分享他的苔蘚“森林”。在他的鏡頭下,苔蘚仿佛是一群會呼吸、會說話的精靈,大幅色澤鮮美、氣韻生動的照片讓觀眾贊嘆不已。
“深圳法規”
眼下,張力正在為之忙碌的一樁大事是被稱為世界植物學“奧林匹克”盛會的國際植物學大會。國際植物學大會創辦于1900年,每六年舉辦一次,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將于2017年7月23日至29日在深圳舉行。這也是國際植物學大會首次落戶發展中國家。
張力作為中國資深的苔蘚植物研究專家之一,曾三次受邀參加國際植物學大會,這屆大會在深圳舉辦,他作為東道主之一自然更加忙碌。
國際植物學大會主會期前,循慣例要召開命名法規會議,對《國際藻類、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規》進行修訂,這次會議的時間安排在國際植物學大會主會期的前一周。
國際植物命名法規會議的與會人員通常都是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力的專家。張力除了是亞洲唯一一位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命名法分會特別程序委員會委員,同時也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苔蘚專家組委員。
比起幾千人的大會,這個會議人數只有兩三百人,會期五天,會逐條對上一版法規進行修訂,并將以主辦地為名出臺一個新版的法規。
張力舉例說,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行的第18屆國際植物學大會修訂的《國際藻類、真菌和植物命名法規》,稱為《墨爾本法規》,有效期到2017年。那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將修訂并出臺的《國際藻類、真菌和植物命名法規》,就叫《深圳法規》,對今后六年藻類、真菌和植物的命名,全世界的學術界都將遵循這一法規。
不過,在學術研究之外,張力心心念念的還是向公眾介紹苔蘚的形態、色澤和多樣性的獨特之美。張力覺得,“最大的快樂來自于發現,還有將其分享出去的過程”。
他也在不斷探尋一些新的形式,比如結合科學和藝術。張力和他的同事們與澳門的藝術家聯手,將苔蘚做成模型,將苔蘚放大,做展覽推廣。他的同事還根據他拍攝的照片,進行藝術再創作,以畫筆渲染苔蘚之美、之奇,約80幅畫。在即將召開的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期間,這些畫將在深圳會展中心,集合成一場名為“苔蘚之美”的展覽。
無論如何,這屆植物學大會都會打上深圳的烙印。張力希望,在這場被稱為世界植物學“奧林匹克”的盛會過后,能有更多人認識和欣賞苔蘚植物的“卑微之美”。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RESERVED 2007 - 2017 WWW.m.gops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