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6月22日,記者從省有關部門獲悉,貴州省將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水資源,增強城市防澇能力,擴大公共產品有效投資,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新型城鎮化質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海綿城市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
貴州省將堅持生態為本、自然循環,堅持規劃引領、統籌推進,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以上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
到2017年底,完成貴安新區海綿城市建設國家試點工作,同步推進各地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到2020年,全省建成100條海綿型示范道路、100個海綿型示范公園綠地、100個海綿型示范小區和100條生態景觀示范河道,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到2030年,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基本實現低影響開發模式,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按照要求,在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過程中,要科學編制規劃、嚴格實施規劃、完善標準規范、統籌推進建設、突出排水防澇、注重生態修復。要通過創新建設運營機制、加大政府投入、加大金融支持等政策措施,確保我省“海綿城市”建設加快推進,達到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水資源,增強城市防澇能力,擴大公共產品有效投資,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新型城鎮化質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相關閱讀
襄陽市出臺海綿城市建設規劃
讓雨水自然滲透、就地消納,城市不再出現內澇。記者昨從襄陽市規劃局獲悉,《襄陽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獲市政府批復。【詳細】
老城新生:武漢“海綿經驗”或全球推廣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綠色生長項目組來到武漢,計劃將武漢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作為【詳細】
觀察:國家級海綿城市“延遲交卷”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財政部等部委聯合開評了首批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按照申報要求, 試點海綿城市建設周期為兩年。但3年過去了,本該去年就驗收的項目到目前為止還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這是為什么?【詳細】
上海浦東:大力推廣海綿城市道路核心技術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浦東新區第九屆學術年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