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城鎮化發展模式如何打造
前不久在京舉辦的“2016生態園林城市建設與生態修復主題論壇”上,來自不同領域的嘉賓從政策解讀、趨勢分析、案例解析多個角度,評述了近幾年我國生態園林城市創建與生態修復領域發展現狀,并對暴露出的諸多問題提出改進建議,給來自各省住建部門負責人、園林學會負責人上了一堂生動的培訓課。
肯定創建工作成績學習國外發展體系
論壇開始,住建部副部長倪虹就如何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進行了專題輔導,并提出實現多規合一的必要性。他指出,各地方要站到國家發展的全局高度,圍繞城鄉建設領域推進工作。要多開展專題性研究,掌握先進科技,破解行業難題,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建設建言獻策。
在詳細解讀生態園林城市創建標準及相關政策后,住建部城建司園林處副調研員孫曉春提出,實施城市生態修復要尊重自然規律,嚴格保護城市現有自然資源,宜采取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的方法,讓自然做功,避免“邊修復邊破壞”和過分干預。
她強調,開展城市生態修復工作之前要分區域、分類型評估城市建成區內各類綠地分布及規律變化情況,建立城市綠地動態評估體系。對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的山體、河流、濕地、綠地、林地等自然資源和生態空間開展歷史與現狀摸底普查,分析面臨的主要生態問題、起因、規模等,分類分級加以梳理。在此基礎上,綜合識別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休閑游憩等生態功能突出的區域,以及被破壞、自我恢復能力差、記敘生態修復的區域,最終明確城市規劃區內實施生態修復的場地分布。
2016年1月29日,住建部公布首批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名單,蘇州、徐州、珠海、寶雞、壽光、南寧、昆山上榜。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副理事長張殿純在闡述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專題調研工作時強調,生態園林城市作為園林城市的升級版,在園林城市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城市生態體系建設和生態功能的完善,城市建設管理綜合水平的提高,城市為民服務水平的提升。
他指出,首批命名的7個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每個都有一批重點示范工程,使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調控能力得以重建。據城建司統計,截至2014年底7個城市的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比全國平均值高出4.96%、5.76%和3.08平方米,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環能力顯著提升,實現了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在北京林業大學副校長李雄教授看來,生態園林城市是適合中國城鎮化進程的最理想的發展模式。他在回顧外國城市綠色發展的理論體系、我國城市綠色夢想的發生背景之后,解析了當下國際大都市綠色發展共同趨勢,為各地開展建設工作提供思路。
首先,國際大都市在經歷消耗性增長后,紛紛開始關注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理念滲透在城市發展遠景、目標、策略與措施中,成為主旋律。
其次,文化是一個城市最重要的競爭力之一,文化及創意產業能幫助增強經濟基礎,有利于經濟順利轉型,帶動城市綠色夢想的實現。
第三,隨著社會經濟提升,國外大都市綠色夢想中都涉及到營造優美生活環境,建設宜居城市,提高居民歸屬感和幸福感等內容。
此外,公眾參與貫穿大都市綠色夢想相關規劃編制流程,政府通過公眾咨詢、網壇論壇、問卷調查等方式增強市民等廣泛參與,形成社會支持和監督,共創城市未來。
綠地規劃迎合轉型生態修復亟待完善
在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城鎮化之后,當前我國正處于新的城市發展時期,創造優良人居環境成為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標。在城市生長、發展轉型過程中,保持優良的山、水、城、綠協調關系尤為關鍵。因此,轉型期的園林綠地規劃也要隨之調整,處理好“數量與質量、人與地布局、生態與景觀、城市與區域的關系”成為焦點。
“2015年全國城鎮化水平達56.1%,我國正處于生態環境問題集中顯現階段。”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風景園林和景觀研究分院院長賈建中指出,城市生態功能的完善、城市為民服務水平的提升、城鄉一體綠色網絡格局的構建、城市綜合建設協調發展,是生態園林城市建設重點。園林綠地規劃制定不僅要量質并舉、綜合提升,以城鄉一體、系統布局實現城鄉生態一體,更要遵從尊重自然、生態優先的原則,以實現建筑與自然同步、游憩與生態并重。而規劃制定的內容也要以人為本,服務公平,從重物向重人轉變。
他呼吁,城市園林建設要基于“基質—廊道—斑塊”的生態空間模式,通過科學系統的綠地建設,打造“生態功能區—生態廊道—生態節點”相結合的多層級生態安全體系,最終將城市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
基于大量考察調研,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副院長車生泉將我國生態修復建設現存問題歸結為三大方面———政策法規、修復技術和資金投入。
他指出,世界上主要國家均已形成了適應本國生態治理的法案、標準、框架和手冊,污染場地數據庫健全。我國的水專項、“水十條”等法規的落實有效促成了河流生態修復的政策保障,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相去甚遠。此外,我國生態修復技術較為粗放,尤其是場地修復仍以傳統異位阻隔填埋為主。生態修復的過程監控和效果評估不足,如何評價修復的長期成效缺乏切實可行的辦法。就資金投入而言,我國仍以財政撥款治理環境污染為主,社會各種力量參與度低、創新機制缺乏。
基于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生態狀況,車生泉建議制定指導性強、操作性高的各類場地生態修復的政策法規,構建完善的源頭預防,過程控制和末端修復機制體系。同時,根據我國污染的現狀,充分借鑒國際成熟修復技術,通過集成示范,引領我國生態修復的技術體系。“生態修復市場規模巨大,如何在多方利益博弈過程中,通過市場配置資金,延伸產業鏈條,構建市場多元化融資機制和產業化發展渠道,有待地方管理部門和企業去積極摸索與嘗試。”
編輯:lianqi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造城運動”也是一種城鎮化欠賬
面對因過分追求城鎮化而帶來的繁華與破爛齊飛后遺癥,一些地方的對策明顯有些遲鈍,甚至到了相當被動的局面。這里面固然存在城市消化不足的問題,但根本在于部分地方政府的決策偏離了正確軌道。【詳細】
河南省以載體建設拓展城鎮化發展新空間
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努力打好“新型城鎮化牌”,不斷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取得了顯著成效。【詳細】
專題丨特色小鎮,究竟該如何建?
特色小鎮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鎮”,它沒有行政建制;特色小鎮也不是產業園區的“區”,它不是單純的“大工廠”,而是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聚焦特色產業,融合文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