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明確海綿城市建設目標 2040年將建成韌性生態之城
頂層設計,為“海綿城市”確立方向
在申報試點過程當中,上海也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海綿城市”建設指標體系。去年,上海市海綿城市建設的框架體系基本敲定,《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的實施意見》、《上海市海綿城市建設指標體系(試行)》、《上海市海綿城市建設技術導則》(試行)和《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標準圖集》(試行)相繼出臺。在框架體系出臺后,上海還多次召開專家評審會和各個委辦局的審查會,確保頂層設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得益于上海清晰周密的頂層設計和堅持規劃引領的原則,“海綿城市”建設正在穩扎穩打一步一步推進落實。
為貫徹國家要求,上海在實施意見當中,確定了清晰的規劃和目標,其中包括政策支持、考核要求,以及相關領域的一些技術研究開展,明確到2020年和2030年,城市建成區20%和80%以上的面積將分別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技術導則》適用于上海市各類規劃編制以及建筑與小區、綠地、道路與廣場、水務等系統新、改、擴建項目的設計、施工、管理和后評估,內容以低影響開發相關技術為主,其中20多項技術是從30多項國家“海綿城市”技術篩選得出,更加符合上海特點,凸顯了因地制宜的原則。在推進落實過程中,由于區縣鎮和社會力量承擔著較大的比重,上海出臺的《標準圖集》包含了諸如小區透水、屋頂綠化、雨落管斷接、雨水進口在內的各個細節的操作過程,旨在用統一標準讓不同主體都能勝任“專業技術員”的角色,將項目更好地落實。
《指標體系》確立了區域系統、建筑與小區系統、綠地系統、道路與廣場系統和水務系統等五大領域的目標。在區域系統方面,上海設立了綠地占建設用地比例不得超過15%,新建和改建區域河面率不低于10.5%兩項宏觀指標。在建筑與小區系統方面,在新建建筑與小區內集中綠地率、新建和改建公共建筑項目綠色屋頂率等指標上都作了明確規定,并確立了多項建筑與小區技術性指標來對接“海綿城市”建設標準。在綠地系統,除了規定綠地系統的技術系指標外,新建和改建區域中綠地率(附屬綠地)、新建綠地下凹率也有明確要求。在與公眾交流交通息息相關的道路與廣場系統上,上海設立了新建道路綠地率等多個指標。與“海綿城市”直接相關的水務系統,上海將形成高標準的排水防澇體系,并且設立河湖水系生態防護比例不低75%的標準,確保整個城市的水安全。
系統集成,用技術創新與積淀夯實基礎
今年剛剛成為試點城市的上海似乎還是“新手”,但“海綿城市”建設在上海卻是一張“老面孔”。“十五”以來,上海通過蘇州河整治、骨干河道治理、城鄉萬河整治、潔水暢水活水等行動消除河道黑臭,恢復水環境。本世紀初,還開展了透水鋪裝、綠色屋頂、淺層蓄滲、初雨污染截流調蓄等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出臺相關地方標準,并在世博園區、臨港地區等地得到實踐。同時,上海已建立城市藍線管理制度和河湖水系保護管理制度,形成了健全的城市排水信息及防洪排澇應急管理體系、應急機制和應急預案。
嶄新的框架體系從編制到出臺可謂高效,但背后離不開多年科研的深厚底蘊。早在十年前,面對“海綿城市這個當時并不為國人熟知的新理念,市政總院以“科研人”科學謹慎的態度,多年堅持開展“海綿城市”研究。由于“海綿城市”涉及到多個領域,多元專業融合發展的市政總院,在如何做好“海綿”的問題上苦下功夫,不斷取得突破。更加注重系統集成和多專業的協同研究。2005年,就在上海市科委重大課題的資助下,市政總院在全國率先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城市雨水淺層地下蓄滲技術和裝置,以及以高效透水混凝土增強劑、高粘度瀝青改性劑為核心技術的透水路面材料,并在世博園區、虹橋交通樞紐得到成功應用。2012年,總院進一步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旋流處理-淺層蓄滲技術和裝置。
編輯:guoai
相關閱讀
襄陽市出臺海綿城市建設規劃
讓雨水自然滲透、就地消納,城市不再出現內澇。記者昨從襄陽市規劃局獲悉,《襄陽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獲市政府批復。【詳細】
老城新生:武漢“海綿經驗”或全球推廣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綠色生長項目組來到武漢,計劃將武漢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作為【詳細】
觀察:國家級海綿城市“延遲交卷”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財政部等部委聯合開評了首批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按照申報要求, 試點海綿城市建設周期為兩年。但3年過去了,本該去年就驗收的項目到目前為止還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這是為什么?【詳細】
上海浦東:大力推廣海綿城市道路核心技術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浦東新區第九屆學術年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