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豪華型“海綿城市”不如內澇預警更現實
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曾在2007年做過北京區域水系統分析,發現北京城市綠化帶高出城市地表面,這樣雖然可以保護綠化苗木,但會使綠地損失排洪蓄水功能,埋下隱患。研究院建議北京把綠地打開,但受到綠化部門的巨大阻礙。
類似部門利益沖突,也給市場主體帶來了不少難處。而各部門之間信息不公開,也給海綿城市建設增加了更大困難。
“海綿城市建設要進行精準技術評估,這要以各部門數據資料為依據,但這些資料在大多數城市都是不公開或需購買的。國有企業獲取資料可能相對便利,民營企業進入時會遇到不可估量的阻力。”姜衛星說。
相對于企業面臨的難處,姜衛星更擔心政府層面的“過火”。
目前,德國耶拿地下綜合管廊、日本日比谷地下管廊成為海綿城市典型案例,但姜衛星表示,歐美日其實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城市建立了這種豪華型地下設施。
“有些行業專家將這些案例包裝為國外的普遍性現象,這種夸大其實是希望承接課題研究的市場性目的,而非專業性分析。”姜衛星說。
基于這一判斷,姜衛星建議海綿城市建設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先把基礎的給排水管道、污水處理廠建好,再根據城市規模、當地氣候狀況及經濟情況,制定海綿城市投資建設標準。
“與各地都以百年一遇的降水量標準進行海綿城市建設相比,我覺得加強實時監控、災害預警方面的投入更有緊迫性和現實意義。”姜衛星說。
伍新木也同意這種觀點,“海綿城市不能只看技術上的可行性,還要評估經濟性。不能為了趕上政策東風而‘一窩蜂’高標準投入。
編輯:wanglongz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