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需重視森林經營
近日,國家林業局印發實施了《全國森林經營規劃(2016—2050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明確了與“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相銜接的未來35年全國森林經營的基本要求、目標任務、戰略布局和保障措施,是指導全國森林經營工作的綱領性文件。“《規劃》的印發實施,將會對我國的森林經營以及生態文明建設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創造更好的生態條件作出積極貢獻。”中國林業科學院資源信息研究所首席專家陸元昌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
森林經營是生態系統建設的重要環節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黨的十八大作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在2015年10月召開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更是把生態文明建設寫入了國家五年規劃,為后人“乘涼”而種樹。“當然,這里的‘種樹’是一個泛指。”陸元昌對本報記者說,“生態文明社會建設本質上就是森林生態系統的建設,森林生態系統的建設本質上就是森林第一。所以,建設生態文明社會,需要重視森林經營。”
為什么生態建設需要重視森林經營?這是因為森林每生長1立方米,就能吸收1.83噸二氧化碳,放出1.62噸氧氣。可以說,造林就是固碳,綠化等同于減排。例如,在城市及其周邊大力營造人工林,不僅可以直接凈化空氣、防風沙揚塵,而且通過減緩熱島效應,可降低城市氣溫,間接減少空調污染的排放。又如,三北防護林的建設有效減緩了東北、華北、西北的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問題,改善了區域的生態環境。這充分說明,林業在修復生態、改善氣候方面,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所以應當重視森林經營。
森林經營應長期規劃、多種經營
雖然森林經營在建設生態文明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陸元昌認為,當前我國的森林經營還存在著一些短板。
首先,由于森林經營的周期性較長,使得我國的森林經營沒有目標導向,沒有全周期經營。森林經營不同于農業,不能在短時間內達到初期所設定的目標。例如,我國的大部分樹種,從培育到長成大多都需要30—50年的生長周期,由于時間太長,缺乏目標導向和過程設計。
陸元昌說:“森林經營的長期性限制了其建立一套完整的森林經營的科學體系,沒有很好地對森林經營進行規劃,容易導致很多森林的經營出現短期而又比較混亂的管理行為。”他建議,國家應當建立一套完整而又科學的森林經營規劃,進行全周期經營。《規劃》中也提出,要建立一個長遠的發展規劃,堅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穩步推進的原則來推動我國的森林經營工作穩步向前。
編輯:lianqi
相關閱讀
江西公布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綜合效益
江西省林業廳30日對外公布該省2016年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綜合效益大數據。2016年全省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綜合效益為14951.34億元。本次評估結果與2011年評估結果比較,僅森林的生態效益就增加了1863.22億元,增幅23%【詳細】
城市綠色基礎設施:規劃和實施的戰略方法
2013年,綠色基礎設施歐洲戰略被采用,并明確地涉及到城市空間。在歐盟層面,綠色基礎設施的概念已經根植于歐盟生物多樣性戰略中,因而明確地提到自然保護。在我們的理解中,城市自然保護包括物種和棲息地保護(生物多樣性),【詳細】
健康規劃:英國綠色基礎設施(GI)規劃原則
親近大自然對于居民的身心健康舉足輕重。城鄉規劃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塑造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人居環境。在英國,積極應用規劃手段,為城鄉居民提供更多親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機會,逐漸成為規劃機構及各類自然保護團體的【詳細】
推進建設彈性城市 解決交通問題要靠規劃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強調要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這一論斷對我們推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