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臨海鹽堿地治理及生態示范園實現“以綠養綠”
一排排挺拔的喬木排列整齊,喬木下面,柴雞在散步覓食,各類草藥牧草隨風搖曳,亦林亦農的景象充滿了生機盎然的田園風情,這里就是位于臨港經濟區的天津臨海鹽堿地治理及生態建設示范園。作為新區首個大規模多方合作、多元資本共建的綠化建設項目,不但實現了鹽堿土綠化“不再換土”,實現成本降低與良好的環境效益,還探索林下經濟作物種植、林下禽畜養殖等生態經濟項目的建設,實現“以綠養綠”。
不再換土成本降低兩成
項目將在新區臨海灘涂區域建立萬畝示范區,一期計劃建設面積1000畝,截至目前已經完成800畝,種植國槐、白蠟等耐鹽堿喬木萬余株。與常規鹽堿土綠化以換土為主不同,園區通過鹽堿地原土改良綠化技術,實現不換土綠化,節約建設成本的同時,也消除了換土造成的環境污染。示范園區將完成大面積的植樹造林,極大地增加森林面積,形成獨具特色的海岸綠化和防護林體系,達到減排增匯的作用,產生巨大的生態效益。
“我們園區所在地是吹填造陸灘涂地,含鹽量高,物理性狀差,是典型的重度淤泥質鹽堿地,可以說是寸草不生的‘綠色禁區’。”項目技術人員介紹,如果采取傳統客土置換方式,引進1立方米客土就會破壞兩平方米耕地,運輸過程中還會造成一定的揚塵污染。為了真正實現綠色生態經濟模式,項目采用了海林公司的鹽堿地原土改良綠化技術。該技術可有效降低土壤鹽堿化程度,改善土壤物理結構,豐富土壤養分,使不具備植物生長條件的鹽堿土轉變為適宜大部分植物生長的“良田”。
“通俗地說,就是在土壤內設置‘治療帶’,技術核心就是‘改、排、防’,改善土壤結構,排鹽,防止返鹽堿。”該技術人員表示,為了確保在治理鹽堿過程中不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項目采用的土壤調理劑原材料都是來自于蘑菇菌棒等天然物質,對土壤沒有二次污染。與傳統綠化技術相比,此技術可以降低鹽堿地改良綠化成本,節約改土工程造價20%左右。
以綠養綠林下經濟作物今年上市
除了種植樹木,園區還積極探索林下種植養殖,利用樹下空間種植西瓜、南瓜、小麥等農作物以及牧草、草藥等經濟作物十余種,并養殖雞、鴨等禽畜,通過充分利用林下空間產生的經濟效益,來實現“以綠養綠”。
“經過2015年一年的實驗,目前林下蚯蚓養殖已經十分成熟。”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園區已經養殖蚯蚓40畝,蚯蚓不但能夠改良土壤的物理性質,促進苗木生長,調節土壤酸堿度,加速鹽堿地變成良田,而且自身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我們將蚯蚓作為飼料喂養給雞、鴨,同時其自身也可以作為非常優質的有機肥料出售,具有廣泛的市場需求。”該名負責人表示,除了蚯蚓之外,雞蛋鴨蛋也將成為園區推向市場的拳頭產品。據了解,該公司已經計劃為園區出產的雞蛋鴨蛋申請商標,為新區百姓帶來純綠色的蛋類產品。未來,園區還將充分利用綠色農產品、藥材資源開發旅游項目,讓大家領略到郁郁蔥蔥的萬畝林帶與“風吹麥浪”、雞犬相聞的田間風光相融合的獨特景致。
編輯:xiongsiyan
相關閱讀
鄭州將用三年力爭鄉村綠化率達30%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這不僅是城市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農村建設的目標。【詳細】
靖江中山杉破解消落帶生態治理難題
滾滾江水中,載著央視記者的輪船駛向重慶三峽庫區的消落帶。遠遠望去,在江邊寬闊的消落帶上,很多工人正在種樹。這是中央電視臺大型直播節目《直播長江》中的一幕。長達6分鐘的報道主角,是來自江蘇省靖江市國家中山杉【詳細】
天津建濕地生態補償制度 土地每畝年補500元
為更好地保護濕地,天津將建濕地生態補償制度,生態補償范圍包括國家級和地方級濕地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實施退耕還濕、退漁還濕工程流轉集體土地,實施生態移民,以及對濕地自然保護區實施生態補水的補償。【詳細】
天津啟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規劃
三年內打造成津郊支柱產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