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新型城鎮化需“返璞歸真”
新型城鎮化是新古典城市化
為糾正傳統城鎮化對經典城市化的偏離及其帶來的問題,中央提出發展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其基本原則是:“以人為本,公平共享;四化同步,統籌城鄉;優化布局,集約高效;生態文明,綠色低碳;文化傳承,彰顯特色;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統籌規劃、分類指導。”這一新型城鎮化模式和道路是對經典城市化的返璞歸真和螺旋升級。這一模式和道路,首先重回經典城市化的四化內容,其次增添了經典城市化所沒有的與時俱進的新內容。
第一,把“化人”放在核心位置,推進以人為本的城市化。實現人口從鄉村到城鎮的遷移與人口從農民到市民職業身份轉換同步推進,讓遷移到城市的居民能夠在城市里“住有所居”、“學有所教”、“老有所養”、“勞有所得”、“娛有所樂”、“病有所醫”,同時享受到城鎮現代化的公共基礎設施環境和服務,擁有一個良好的居住和空間環境、良好的人文社會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清潔高效的生產環境。
第二,對“化地”提出了新的標準,推進集約緊湊的城市化。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優化城鎮與鄉村聚集區的布局,提升城市和鄉村集聚區的人口密度;在有限的城市空間布置較高密度的產業和人口,促進城市產業布局的集群化和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約化。嚴格控制城鎮建設用地,充分利用地上地下城市空間;嚴格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合理控制城鎮開發邊界,優化城市內空間結構,促進城市緊湊發展,提高國土空間利用效率。
第三,把“化市”作為主要內容,推進產城融合的城市化。產業是廣義的市場,“化市”即發展私人部門的產業和公共部門服務,這是城市化的主要內容;城市建設是這一內容組成本分,也應圍繞這一內容,針對傳統城鎮化不重視”化市”或者”化市”與”化城”脫節的問題加以改進。新型城鎮化將“化市”與“化城”融合發展,以城市為基礎,承載產業空間和發展產業經濟,以產業為保障,驅動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務配套,可以達到產業、城市、人之間有活力、持續向上發展。城市有產業支撐,可以避免 “空城”;產業有城市依托,可以避免出現“鬼城”。
第四,讓“自化”發揮主導作用,推進政府善治下的城市化。針對政府主導的傳統城鎮化帶來的諸多問題,新型城鎮化應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政府應著力創造適宜的硬件和軟件環境,包括完善市場機制。一方面,便利市場主體流動,使其空間偏好得以顯示;另一方面,兼顧國土空間利用的“效率與公平”。因此,政府的主要職能是:第一,順應和利用城鎮化發展規律,對城鎮化進行前瞻性科學規劃;第二,建設轄區范圍內的一體化公共基礎設施;第三,為不同區位的居民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務;第四,為在不同空間區位活動的企業和居民提供公平、公正、均等、統一的規范化制度環境。使城市化成為市場主導、自然發展的過程,成為政府引導、科學發展的過程。
第五,把“化城”放在輔助位置,推進具有個性特色的城市化。鑒于傳統城鎮化過度強調建城,導致大量的“空城”、“鬼城”、“睡城”以及千城一面的“同城”等問題,新型城鎮化不應過于強調“化城”,即城市建設中的物質的和硬件內容;而是強調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歷史文化稟賦,體現區域差異性,提倡形態多樣性,防止千城一面,建設記住家鄉情愁、傳承文化脈絡、反映地域風貌、滲透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
第六,把綠化放在突出位置,推進綠色低碳的城市化。鑒于傳統城鎮化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新型城鎮化在經典城市化基礎之上提出:把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鎮化進程,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資源,強化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減少對自然的干擾和損害,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
第七,把空間優化納入考慮范圍,推進傾斜平坦的城市化。針對傳統城鎮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大城市傾斜導致城市病、城市體系規模失衡等問題,新型城鎮化強調優化城市的空間布局。在城市規模和城市間發展關系方面,走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和聯合發展的城市集群化和網絡化發展道路。一方面,根據區位、交通、資源、環境、要素、市場條件,按照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的原則,在不同的區位建設不同規模的城鎮;另一方面,通過基礎設施網絡聯合起來形成群、圈或帶,讓空間上接近的若干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鎮緊密聯系起來,以便互相補充、相互配合,使處在城市群或城市帶的每個城鎮都能享受到城市群的外部經濟發展紅利。
第八,把同化作為重要原則,推進統籌協同的城市化。針對傳統城鎮化在推進過程中內部及外部各種關系的失衡和偏頗,新型城鎮化,不僅需要統籌好化人、化地、化城、化市,使其有可能回到合理同步的軌道,而且要重視城市化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合理關系。應通過政策引導,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結論與啟示
第一,城市化的理念。城市化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五化同化、化人為本”。“市場主導、政府引導”是指,在政府政策的引導下,通過市場主體的自由選擇,實現“化人、化市、化城、化地、化綠”的城市化?;藶楸炯磳崿F人的城市化是核心,其他四化都應圍繞這個核心有序推進。“五化”同化即在推進城市化過程要“統籌兼顧,協同推進”。各類城市應該統籌兼顧,新城必須有產業,開發區也需要有一定的居住區。當然,這個協同和兼顧不是絕對,在有些城市可能先化地、化城,后化人和化市,有些地方可以相反,有些地方可以在其它方面有所偏重。
第二,可持續的理念。城市化不只包括“五化”。城市是一個復雜的巨大系統,是一個像人一樣的生命有機體。一個生命力旺盛的人,不僅有強健的身體、聰明的智商、優秀的情商,還有高尚的靈魂。城市和城市化發展也是,一個生命力旺盛的城市,應具備可持續的競爭力。因此,推進城市化和城市發展,除了營造宜居和宜商環境外,還應創造和諧的社會、多元的文化、優良的生態、科技創新及其開放互聯的環境和條件。
第三,人本化的理念。推進城市化需要依靠人,推進的最終目標也是為了人的幸??鞓贰⑺刭|提升和自由綻放。在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中,應始終將人放在核心位置和本體地位。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編輯:wang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