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中央為何要發文件推廣街區制?
配套措施
街區制推廣不會一蹴而就,必須注意完善與之相關的配套措施
當然,“沒有圍墻,怎么保障居民道路安全?”“車來車往,如何不被噪音打擾?”“很多小區道路本就狹窄,如何達到疏解交通的目的?”這些老百姓擔心的問題確實值得關切。
平靜的家里突然來了陌生人,咋辦?這就提醒相關執行部門:街區制推廣不會一蹴而就,在制定具體規劃時,必須注意完善與之相關的配套措施。
首先,推行街區制要有“軟件”支撐。這里說的“軟件”主要是權益的劃分,建筑區劃內的道路、綠地、用于停放汽車的車位等,都屬于業主共有。未來,街區的道路、綠地、停車位的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如何分配,還需要在法律上有明確規定和細分,絕對不可以是一個糊涂賬。
其次,推行街區制還得有“硬件”保障。解決好停車、物業管理、環境、住宅區內公共空間等問題,是實現住宅街區化的前提。
最后,街區制的推行還需要一些單位做表率。中央的《意見》已經明確,“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開放封閉小區從一些單位大院開始,才有利于未來街區制的順利推行。
打開住宅大院不是一哄而上拆圍墻
對這個和每個人都利益攸關的“意見”,居民、物管、城市專家和主管部門是怎么看的?讓我們聽聽他們的聲音。
小區居民 車輛隨意進出安全咋保證
“我們小區經常有商販車輛進出,出行都只能繞著走。”家住江北盤溪玉帶苑小區的張林說,他居住的小區靠近觀農貿批發市場,許多商販的車輛經常開進小區占道停放。“今年好不容易才得到改善,政策逐步落地后,小區環境會不會又像以前那樣?”
除了環境,治安問題也是業主們最擔憂的問題。“我們這樣的老社區道路本來就窄,車位也比較少,外來車輛進入,會擠占老人小孩散步、活動的空間,安全問題也會出現。”渝中區人民支路龍泉花園的業主王敏說。
物業管理 將帶來兩個顛覆性變化
中國物業管理協會副會長周宏斌認為,新政策帶來兩個顛覆性的變化。首先是社區服務(物業管理)與市政的權責更加明晰。其次對社區服務(物業管理)的專業服務要求更高,管理的半徑縮小了。“也許公共領域未來將由市政統管,物業將專注于樓宇的服務。”
城規專家 疏通城市“毛細血管”可緩解擁堵
只有影響到整個城市的交通運行、景觀和管理的超級大院和住宅小區才是未來需要打開的,比如一個工廠大院,里面有廠房、職工住宅小區、科研樓和幼兒園等,2到3公里長的圍墻阻礙了交通,這樣的大院就應該被切分成幾個更小的組團,中間的道路用于公共通行,緩解城市交通壓力。
——上海同濟大學副校長、2010年上海世博會總規劃師吳志強
街區制是相對于封閉小區而言,文件提出了“推動發展開放便捷、尺度適宜、配套完善、鄰里和諧的生活街區”目標,正是為了解決城市支路毛細血管不通暢問題,以改善城市道路微循環。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保軍
在保障人民群眾財產權利的基礎上,通過法治程序逐步實現目標,通過更具體的配套政策推動需要開放的封閉大院和小區逐步有序開放,在這一過程中如果群眾財產有減損的,應給予補償。
——北京大學法學院房地產法研究中心主任樓建波
城市的主干道相當于“主動脈”,一些支路相當于“毛細血管”。目前,我國的路網密度偏低,像重慶這樣的“山城”,路網密度就更低了。雖然近些年修建立交,建設了大量主干道,但如果路網密度低,可以互通的支路少,把車輛全部趕到主干道上,就容易造成堵塞,因此要疏通道路的“毛細血管”,提高路網密度。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教授、博導、副院長李和平
住建部 打開住宅大院不是一哄而上拆圍墻
我們認為:一是街區制是對世界城市規劃經驗的總結,也是發達國家通行的做法;二是封閉小區和單位大院確實存在問題,主要是它影響了路網的布局,形成了“丁字路”、“斷頭路”,是造成交通擁堵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影響了社區居民的出行。因此,《若干意見》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解決交通路網布局問題,促進土地節約利用。”
在理解和落實過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是要認真全面理解好“逐步”兩個字。“逐步”就是要有計劃,要有輕重緩急,并不是“一刀切”,也不是“一哄而起”,更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拆圍墻”。
二是《若干意見》對這項工作提出了方向性、指導性的要求,具體實施中還要制定細則,特別是各省、各城市還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具體辦法。在制定辦法過程中,肯定要聽取市民意見。
三是要實施逐步打開封閉小區和單位大院的城市,都會考慮到各種實際情況,考慮到各種利益關系,依法依規處理好各種利益關系和居民的訴求,切實保障居民的合法權益。——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編輯:wang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