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十二五”投入1.86億保護地質遺跡
記者7日從青海省國土資源廳獲悉,“十二五”期間,該省多元化投入1.86億元(人民幣,下同),加強地質遺跡保護,助推當地生態環境建設、科普宣傳、地方旅游和經濟發展。
據了解,目前青海省共有青海格爾木昆侖山、青海湖、阿尼瑪卿山等7家國家地質公園。其中青海湖國家地質公園和阿尼瑪卿山國家地質公園尚未揭碑開園,格爾木昆侖山國家地質公園為世界地質公園。
青海省國土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十二五”期間,國家財政下達青海省國家級地質遺跡保護項目資金共608萬元。“這些項目資金的投入保護了重要的和急需保護的地質遺跡,并且帶動了地方政府地質遺跡保護投入的積極性。”
除此之外,青海各地質公園所在地政府也通過多種渠道投資地質公園建設和地質遺跡保護工作。
如日前剛獲得中國國土部門正式命名的青海阿尼瑪卿山國家地質公園所在地瑪沁縣地方財政投入3000余萬元,建設地質公園大門、博物館、主碑、標識牌、網站等。
青海貴德國家地質公園編制了《青海貴德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跡名錄》,在主要的61處地質遺跡點設立了30塊地經典說明碑,同時劃分了地質遺跡等級,共分一級保護點3處,二級保護點24處,三級保護點34處,建立地質遺跡資料檔案。
青海久治年保玉則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跡進行了系統、全面的調查,并編制了地質遺跡名錄,對地質遺跡劃分了等級。通過地公園的建設,使得地質遺跡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據青海省國土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與此同時,各地質公園對各自豐富的地質資源進行展示,宣傳地質遺跡的稀有性和不可再生性,提高了民眾保護地質遺跡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據初步統計,“十三五”期間,青海需要保護的國家級地質遺跡約20處,共需保護經費約1億元。
編輯:wangying
相關閱讀
青海省生物多樣性保持總體穩定
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當天,生態環境部和中國科學院共同發布《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詳細】
休閑農業讓青海農戶掙了13億元
近年來,青海省把發展休閑農牧業作為提升農業、致富農民、發展農村的重要舉措,全省休閑農業發展異常紅火。目前,青海省各類休閑農牧業經營主體達2535家,帶動了3.2萬人實現創業,2017年直接收入達到13億元。【詳細】
青海三江源國家公園:打造美麗中國生態之窗
“十三五”開局之年,我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啟動。總面積12.31萬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形成“一園三區”格局,為我國全新體制的國家公園探路。建設運行一年來,體制機制創新效果明顯。【詳細】
青海:計劃每年造林400萬畝
十三五時期,每年要完成近400萬畝植樹造林任務,人均每年栽半畝多地的樹。【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