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建筑立體綠化遲遲得不到發展 原因何在?
應用指南給出操作規范
新出臺的《廣西建筑立體綠化技術應用指南》,在給出建筑立體綠化的操作規范后,也讓包括屋頂綠化、墻面綠化在內的模式有了推廣的可能。楊帆介紹:“《指南》中對建筑物外墻垂直綠化、屋面包括屋頂的綠化以及陽臺窗臺走廊的綠化都提出來相應的規范和要求。課題小組根據實驗得出的結論,適用于廣西區內大部分地區的氣候。”
“墻面的綠化可以使用一些低成本的攀爬類植物,目前運用最多的是爬山虎,但爬山虎會分泌出酸性的汁液,不利于堿性墻體,在種植的時候可以考慮使君子、炮仗花、三角梅等植物,它們都具有很強的觀賞性。”楊帆介紹,陽臺綠化則要選擇抗旱性、管理粗放、根系發達的植物,也可進行容器栽培。
而針對屋頂的綠化工作,則更需要考慮到建筑物的荷載影響。“居民喜歡在屋頂種菜,其實也是屋頂綠化的一部分,但是在種菜之前,應先了解屋頂的承重荷載,不能盲目栽種,建議栽種時土層厚度不要超過30厘米。”楊帆說,“另外,綠化植物最好擺放在梁柱、框架的周邊。”
防水隔根也是屋頂綠化的重要一環。“在屋頂綠化中,最好不要種植像竹子、榕樹等根系比較發達的植物,植物的根系可能會破壞墻體,造成安全隱患。
而在屋頂種菜也需要做好防水層,比如種植蔬菜就需要局部加厚,這些都是要專業的技術人員因地制宜地去操作的,所以,對于比較老舊的建筑,建議不要做大面積的覆土與栽種。”
立體綠化更需多部門協調
在城市綠化方面,作為旅游城市的桂林,當仁不讓的需要做好表率。
“根據城市綠化的相關要求,一些新建小區的綠化率需達到30%,而改造小區也需達到25%的綠化率。”李騰釗說,“現有的新建小區基本能達到這個要求,但老舊城區的改造則進展緩慢,在本身用地緊張的基礎上,如何達到綠化標準,就更需通過建筑物見縫插綠、垂直掛綠等措施來實現。”
另外,桂林作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試點城市,也促使著城市綠化工作的勢在必行。“今年在考察生態園林的過程中,考察組也對桂林的城市綠化提出了一些意見,其中一條就指出應該加快老城區的綠化改造。”
實際上,桂林目前的立體綠化更多是居民自發的、零散的行為,李騰釗指出,如何更好的推行立體綠化,更需要政府在其中起一個統籌的作用,給出具體的導則與規范。
《廣西建筑立體綠化技術應用指南》也明確指出,立體綠化的隔熱技術的建造和維護成本都偏高,市民想在樓頂建花園或菜園,在進行規劃設計時,應向當地住建或房產部門咨詢,核實確認樓房的原先設計是否能承受將要建設的綠化荷載重量。
“桂林近幾年來都在推行立體綠化的工作,但是工作涉及到了園林、規劃、安全等方面,需要市內的相關部門合作進行,加上技術上的問題比較多,這直接導致了工作成效緩慢。”李騰釗說,“推行立體綠化,科學是前提,技術是保障,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更需要政府進行主導,從而讓老百姓形成共識,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編輯:wang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