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江:建議在西部建設一批創新型城市試點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李曉江30日在重慶參加兩江新區規劃研討會時,對“一帶一路”以及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帶來的格局變化進行解讀,建議在西部建設一批創新型城市試點,包括重慶、成都、遵義等。
兩江新區是中國內陸首個國家級新區,其獲批在浦東和濱海之后,成立五年來發展迅速。
兩江新區常務副主任湯宗偉介紹,該新區已逐步形成“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的產業生態。兩江新區5000億汽車產業布局基本完成,4000億電子信息產業2016年可望形成,3000億高端裝備布局2017年有望實現。2014年重慶汽車產量居全國第一,其中七成在兩江新區;重慶筆記本電腦產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兩江新區占重慶的三分之一。
李曉江曾參與主持“珠三角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主持“北京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研究”和“珠海市城市總體規劃”。他說,這五年是中國乃至全球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的五年,一方面給成渝地區帶來一個巨大的發展機會,真正使成渝地區成為國家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甚至稱其為國家的“第四極”;另一方面也給兩江新區的發展帶來充分的機會。
他轉而談到,機會變得很快。國家進入新常態。那么新常態下如何看這批中心城市(中國最重要的中心城市至少是四個直轄市)目前面臨的問題和下一步新區發展中需要關心的問題到底是什么?
李曉江首先分析了“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帶來的格局變化。他認為,國家多年交通格局、城鎮和經濟格局明顯看出“北重南輕”,北方投入多,南方投入少,沿海投入多,西部投入少。大西南地區一直處于“晚發”和“沒有啟動”這樣的背景下。從“一帶一路”來看,國家能源輸入、產品輸出、服務貿易發展,這樣大的格局都在發生很大的變化。對西南地區價值應“再認識”,是西向開放的貿易前沿和海陸聯動的聯結樞紐。
“長江經濟帶”戰略對西南格局也進一步優化。李曉江說,長江經濟帶實際是“一帶兩廊”、“三區四群”,除了長江走廊外,還有滬滇走廊,集群也不僅是成渝城市群和長江中部集群,在東部還有以上海為核心的都市區,以及以南京和合肥為核心的都市區。
李曉江提出,對上游的成渝城市群的定位不能僅僅是能源產業這類粗放型、基礎型的產業,實際上高端產業也是可以發展的。
他還提到,國家創新產業依然集中在東部,建議在西部建設一批創新型城市試點,包括成都、重慶、遵義等。以成渝為核心的“第四極”應該是深化內陸開放的試驗區、城鄉統籌發展的示范區、建設美麗中國的先行區。這是符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思維取向的,是對前三十年梯度發展的重新認識和重大的戰略性調整。
研討會上,李曉江還對三批次的國家新區進行了縱向梳理
2000年以前首批國家新區是浦東新區和濱海新區。2000年至2010年第二批次國家新區包括兩江新區、舟山新區、蘭州新區、南沙新區。2010年以后第三批次國家新區有西咸新區、貴安新區、西海岸新區、金普新區、天府新區、湘江新區、江北新區。
以新區發展的使命劃分,賦予區域發展引擎使命的有濱海新區、兩江新區、天府新區、貴安新區、蘭州新區、西咸新區、江北新區、湘江新區。
李曉江建議,對兩江新區來說,應該穩增長、調結構、加強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兩江新區應實施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緊緊圍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抓住重慶作為國家戰略交匯點的歷史機遇,打造國家向西門戶;整合資源,創新機制體制,促進“渝新歐”和果園港的直接對接,引領和推動內陸開放攻堅。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國家級西部大開發“十三五”規劃》解讀
國家發改委近日全文公布了《西部大開發“十三五”規劃》,從區域內部而言,還是可以起到引領帶動作用,比如在西部地區設立的國家級新區,可借產業聚集效應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詳細】
梁康之:新型城市需要綜合規劃的街區群落
在新型的城市,所占用的土地類型應是混合的——居住、工作、學習和日用商業成為一體,并具有滿足不同收入層次和質量保證的住宅。現代的城市區域規劃是以該區域核心活躍的公共場所為中心,例如主要的連接道路通道、地標性的公園或廣場等。【詳細】
《成都市創新型城市建設2025規劃》正式發布
3月15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成都市創新型城市建設2025規劃》,市科技局副局長丁小斌、高新區科技局局長林濤、成都天府新區科宣局局長張翼參加發布會,分別就成都市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定位”和“打法”,以及成都高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成都科學城建設進行了著重介紹。【詳細】
福州新區總體規劃(2001-2030)形成送審成果
去年8月底,國務院批復設立福州新區,福州新區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去年10月中旬,福州市正式啟動《福州新區總體規劃(2015—2030)》編制工作。海都記者昨日獲悉,經過3個月的努力,《規劃》已形成送審成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