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告別大拆大建 高下之別在留白
人是萬物的尺度
尺度問題,是困擾上海城市更新的一大難題。
比如說密度。什么樣的密度適合中心城區,什么樣的密度適合城鎮和鄉村,應該有很大區別。泛泛而談某塊土地更有價值,密度必須在1.0以上,反而會損失城市、城鎮、鄉村各自的特點和魅力。
現在,都市人越來越喜歡去鄉村休閑,密度高的市中心,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理想生活的種種愿景。鄉村的密度更新如果與城市平均水平差不多,它反而不討人喜歡。
一些外國學者提出,中國的城市化運動,一直令全球關注。中國的城市更新,如何和美國、歐洲走過的歷史采取不同的路徑,重視街道、重視生活、重視舒適度,非常值得期待。
評審會上一位名叫邁克的外國人,談起了他的一些感受:
“我是在一座新城長大的。我的家鄉,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發展起來,所以我從小目睹了新城的成長過程。當時,我只是一個小孩,但是我對城市發展中保留的老東西總是特別鐘愛。長大后,我總是想,能不能保存一些現在的東西,留給我的后人?”“現在的城市規劃和更新,我特別希望加一些地下通道或捷徑。如果你是一個住在城區角落里的人,當你能輕易到達這個區的中心,那么你一定會喜歡所住的地方。”“大家都在討論生態環境,我眼中的生態,就是在城市中看到很多不同的動物,比如鳥飛過建筑的屋頂,青蛙在池畔發呆。好的生態環境,能把所有的生命帶回到城市生活中。這是我的期盼。”邁克的視角,幾乎都是基于人的視角。城市是由建筑和人組成的,人才是城市的主角。
新時代下的城市究竟應該什么樣?城市更新,采取怎樣的分寸才適宜?也許大道至簡,答案十分簡單——
人是萬物的尺度。尊重人的城市,就有未來和活力。
啟示
想不清楚怎么做,就留白,留給未來、留給子孫后代去發展。“正是因為過去規劃總是做滿,所以今天的更新才會顯得艱難。”
原則
新時代下的城市究竟應該什么樣?城市更新,采取怎樣的分寸才適宜?也許大道至簡,答案十分簡單——
人是萬物的尺度。尊重人的城市,就有未來和活力。
鏈接
縱觀全球城市的發展歷程,城市更新其實是一個老話題。
早在1858年,荷蘭召開的研討會上,就對城市更新作了說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對于自己居住的建筑物、周圍的環境或出行、購物、娛樂有各種期望和不滿。根據這些期望,小到房屋修理改造,大到街道、公園、綠地和住宅區改善,最終形成舒適的生活環境和美麗的市容。所有這些城市建設活動,都是城市更新。
1960年代的美國,誕生了現代意義上第一次大規模城市更新。但這是一次后遺癥很大的更新。彼時的美國主要為了解決種族與社會沖突,以清除貧民窟為目標。這樣的做法引發了更多社會問題,最終受到嚴厲批評而不得不終止。
1980年代后,美國更新集中在小塊土地或建筑物上,比如把工業區、碼頭區轉變為商業區,不牽涉到大規模街區。波士頓的昆西市場改造,就是一個經典案例。
而最早的工業化國家英國,更傾向于使用“城市再生”這個字眼,目的是為了突出:城市更新不只是為了改善城市環境,更是為了社會與經濟的復興。
在中國,城市更新也不是新鮮名詞。
1980年代初,已經有中國學者把城市更新定義為城市的“新陳代謝”:既有推倒重來的重建,也有歷史街區的保護、舊建筑的修復。中國城市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的騰飛后,城市問題漸漸露出端倪,歷史街區、地方文化在改造中快速消失。為此,到了上世紀90年代,又有人提出城市需要“有機更新”。21世紀初,中國對“城市更新”產生諸多新理解。“城市再生”、“城市復興”等,說法不一而足。
編輯:zhao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