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北:海綿城市 枕山擁江 大疏大密
作為國家級新區和21世紀第二個十年開建的城市新區,南京江北新區將以怎樣的新面貌示人?牽頭江北新區總規的南京城市規劃設計院副總規劃師李輝5日介紹,江北總結既往新區開發的經驗教訓,借鑒國際規劃界的新潮研究成果,集約、低碳、人性化的理念和導則,貫穿于50多部新區規劃中,將使江北呈現新的氣度、尺度和“溫度”。
大氣度:枕山擁江承東啟西
南京城市特色是“山水城林”,但江北新區特色是三個字:“江、山、城”。李輝說,江北南瀕萬里長江,中間老山橫亙,北有滁河過境,所以江北的城市格局是(主中心區)枕山擁江,(雄州板塊)濱河(滁河)畔湖(龍池),建設江、山、城一體的城市新區。
為保護并利用這片“山河水”,規劃把老山作為城市開發邊界,建設不能越過沿山大道一步,南北向的主干道,盡可能垂直于老山、長江,打開江山之間的視覺走廊。沿江東西向快速路則從地下以立交通過,把城市“拉”向江邊,便于市民親水臨江。“未來的江北新區,是以老山為背景,以長江為前庭,家家皆枕山、戶戶盡面江,景觀特色彰顯無遺。”
當然,建設江北新區不只是為了城市“好看”,還要“好用、管用”。作為蘇南現代化示范區中唯一的“江北板塊”,江北處于長三角、寧鎮揚、皖江城市帶的交匯融合地帶,很重要的功能是“承東啟西”、策應南北。“心理的慣性、經濟的聯系都顯示,上海輻射過來,過了常州、泰州顯著偏弱;而外地人來寧,總感覺過了長江大橋才真正到了南京,”南工大教授蔣玲認為,這說明南京都市圈的樞紐功能有待強化,很重要的抓手就是建設江北新區,通過優質教育、醫療、文化、國際社區等現代城市功能和新興產業發展,既服務江北300萬居民,又輻射蘇北、皖北等地區。
新尺度:大疏大密田園新區
江北從長江至老山的垂直距離約為5公里,從三橋到六合的橫向距離綿延50多公里,不管是為了集聚城市功能,還是保護生態本底,都不允許蔓延式擴張。因此規劃確立邊界限定和生態優先的開發方針,總面積2450平方公里,城鎮規劃建設面積只有350平方公里。“75%以上區域限制和禁止開發,這在所有國家級新區內是絕無僅有的”,李輝說,不僅各類風景區、森林、江灘濕地,占比27%的基本農田也要嚴格保護,“這是一個生態新區,也是一座田園城鎮。”
在有限的建設空間開發國家新區,賦予現代城市功能,就要求合理布局、集約開發。“我們確立大疏大密的開發思路,”市規劃院總工程師茂吉介紹,“大疏”不只是生態資源的保護,還體現在城市公共綠地、園林景觀的建設;“大密”指通過建設高強度開發,并和公園景觀有機組合,做到共享綠色空間,達到宜居目的。
因此,“一主兩輔”城市布局中,尤其是緯三路對岸的城市主中心區,建設既是高強度高密度的,又是功能混合、環境宜人的。城市被分成密如蛛網的區塊,小到只有120×120米,只為河西的一半左右,小區(大院)小了,路網密了,不只提高了地塊開發價值,還便于交通組織。南京市規劃局局長葉斌介紹,江北以地鐵、中運量公交為骨干,社區巴士可以穿街過巷,市民坐公交不像主城這么擁擠,而是“體體面面出行”,城市公共交通分擔率(全口徑)將達40%以上。
有“溫度”:海綿城市慢行專享
江北制定總規時曾征求國際區域城市協會專家意見,后者給出的建議是:環境是第一吸引力,包括自然環境、生活環境,環境好了才能吸引人、留住人。為營造宜居環境,一大批前衛、溫馨、人性化的設計在江北先行先試,目的是建設“有溫度的城市”。
汽車社會中,“快車道擠占慢車道、行人擠得邊邊靠”很常見,也很無奈,因為路權劃分先天局限,步行和騎車多有不便。可在江北,慢行系統專享路權,設計利用地形高差、綠地系統、濱水空間,形成分離、連貫的人行道、慢車道。市民出門5分鐘,就有一處公共開放空間,如公園綠地、社區中心、健身場所等。
江北的空氣將更潔凈,建筑將更宜人。根據規劃,江北的單位GDP能耗要降到0.65噸標準煤/萬元,建筑節能參照瑞典的標準,到2030年,綠色建筑比例達100%。
更讓人期待的是“海綿城市”的建設。剛過去的大暴雨,使蘇南不少城市受淹,很重要的原因是防汛一味依賴強排,城市蓄水能力差。江北是個沖積平原,屬于典型的圩區,從老山流下的河汊很多,水面率達8%,可從頭開始“海綿化改造”。江北規劃中不但保護這些河塘濕地,貫通水系,還要求建設中有意識地利用低洼地、小河溝建設水景公園,既是公園,又可蓄水。城市的廣場、道路也盡量采用透水材料,地面透水率要達到50%。依賴這套“海綿系統”,江北參照“暴雨公式”,針對不同雨情透水、蓄水、排水,天晴后水汽蒸發,調節城市氣候,緩解“熱島效應”。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襄陽市出臺海綿城市建設規劃
讓雨水自然滲透、就地消納,城市不再出現內澇。記者昨從襄陽市規劃局獲悉,《襄陽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獲市政府批復。【詳細】
老城新生:武漢“海綿經驗”或全球推廣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綠色生長項目組來到武漢,計劃將武漢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作為【詳細】
藝術介入城市空間需優先提升審美水準
近年來,雕塑以藝術展、藝術節和主題公園的形式介入公共環境,并從一線城市逐漸過渡到二、三線城市,這是中國城市化發展進程中的必然現象。早期的城市雕塑對一個城市的文化建設來說,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自20世紀80【詳細】
觀察:國家級海綿城市“延遲交卷”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財政部等部委聯合開評了首批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按照申報要求, 試點海綿城市建設周期為兩年。但3年過去了,本該去年就驗收的項目到目前為止還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這是為什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