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看海”不應成常景
近日我國南方不少地區連降大暴雨,多個城市發生不同程度的內澇,尤其是城市局部區域發生淹沒汽車、沖垮商鋪等內澇災情。由此可見,一些城市的基礎設施在大雨面前不堪一擊,是實實在在的硬傷,動輒汪洋一片的景況被網友戲稱為“城市看海”。近些年,這樣的情況在多個城市反復出現,表明城市建設中的“里子短板”未得到有效改善。
客觀上說,在短時間里發生100多毫米甚至幾百毫米的降雨,本身具有極端性。但近些年來的氣候變化一再表明,極端天氣頻發已經是城市管理者必須面對的現實。城市規劃建設中不能再有任何僥幸心理,必須時刻準備著應對極端天氣帶來的挑戰。
令人遺憾的是,教訓頻繁出現,警鐘一再敲響,但一些城市管理者卻仍未深刻汲取教訓。從近段時間不少城市發生的嚴重內澇中不難發現,出現“城市看海”的典型地區多是一些低洼街道、大型交通樞紐區域、涵洞、隧道入口處、城鄉結合部道路等。其實,這些老大難路段的問題長期存在,不少都是排水管線布局不合理、市政交通工程阻斷地下水流走向、道路修建導致雨水分流不暢等原因造成的。這些擺在眼皮底下的內澇隱患卻一再被忽視,說到底還是“重地上、輕地下”、“重面子、輕里子”的思想在作怪。
城市建設是一個生態系統,也是一個立體循環體系,理應地上、地下一同規劃,一同建設。但長期以來,一些城市的管理者、建設者,尤其是主要領導干部,把城市的面子看得更重,攀比高樓大廈、草坪面積,熱衷于地標性建筑,一心謀劃經營城市,城市光鮮的面子越攤越大,生態系統卻越來越脆弱。天上下雨、地上積水;天下暴雨,地上成河。扭曲的政績觀在大暴雨面前被無情地暴露出來。
暴雨給城市建設亮起的紅燈不能漠視。城市管理者應把治理城市內澇放到維護公共安全的高度予以重視,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補齊短板、堵塞漏洞、消除隱患,切實增強抵御和應對內澇災害的能力。尤其要擺正城市建設的政績觀,把地下建設放到公共決策、資金投向、民生重大事項的優先位置,多做打基礎管長遠的實事,多當不圖名利只為城市永續發展的幕后英雄,扎扎實實地做好地下管網建設的“良心活”。
編輯:wangying
相關閱讀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
城市設計讓城市更美好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關于將上海等37個城市列為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的通知》,我省廈門市名列其中。【詳細】
鄭曉笛:可持續城市建設的有效途徑
2017年9月2日下午,在河北衡水舉行的濕地園林與生態城市建設研討會上,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特別研究員鄭曉笛發表題為《可持續城市建設的有效途徑--棕地再生的五個層級》的主題演講,從全球、區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