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改名丟鄉愁 地名文化遺產保護須重視
“蘭陵”“蒼山”反復換、“襄陽”“襄樊”來回改,借用旅游景點名、爭打“名人故里”牌……地名是記錄歷史文化的“活化石”,而近年來,一些地方出于各種各樣的理由,造成歷史古城頻遭易名。
近日,民政部有關負責人在全國地名文化建設研討會上表示,要抓好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慎重更名,地名要“記得住鄉愁”。參會專家指出,重視地名文化就是重視國家與民族歷史,任性改名改丟的不僅是鄉愁,更是整個民族的記憶。
不僅是客觀符號,地名更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名片和精神生態所指。目前,我國約有千年古縣800多個、古鎮1000多個、古村落10萬多個,百年以上地名不計其數。然而近些年,一些地方出于各種目的,頻改地名,甚至有些貌似方便、洋氣的新地名、怪地名出世,部分蘊含人文韻味、精神圖騰的老地名被擠下了歷史舞臺。
借中國首個國家森林公園之名,1994年,湖南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為靠向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筆下永恒寧靜之地“香格里拉”,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中甸縣2002年更名為香格里拉縣,2015年又“晉級”香格里拉市。而名人、名企、典故也成為被“攀附”的對象。一些地方人士動議:擬將貴州仁懷市改為“茅臺市”,將河南鹿邑縣改為“老子縣”,將貴州水城縣改為“夜郎市”。還有多地雖未改名,卻爭打“名人故里”品牌:曹操故里、墨子故里、徐福故里……甚至“西門慶故里”都被列入爭搶名錄。
不可否認,一些地名改后為當地帶來了紅利。以張家界市為例,改名后該市知名度一路飆升。但復制“張家界模式”帶來的不一定是成功——“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朱熹故里、徽商發祥地、明清社會文化縮影的水墨徽州,卻在1987年被撤銷,變成地級市黃山市。
由千百年歷史積淀形成的地名,不應以沉睡的姿態淹沒于典籍,而應“活著”承載民族記憶。功利主義的短視目光,改掉的不僅是一座城市的歷史積淀,更丟失了一個時代的記憶。徽州、陜州等地名的消失,只是中國多座古城易名的縮影。
著名作家馮驥才曾表示,城市是有生命的,地名便是這歷史命運的容器。在2007年的第九屆聯合國地名標準化大會上,地名已被正式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由此,要保護地名遺產,遏制任性改地名行為,需要剛性、硬性約束。首先,在現有的地名變更程序基礎之上,增加征求民眾意見和向文化專家征詢意見環節。只要是地名變更,即便是一條路名、一條街名的變更,都必須召開聽證會,把決定權交給公眾。同時,國務院、民政部、地方政府在審批環節要向文化專家征詢意見,不能對提交的地名變更請示全盤接受,純粹走一道程序,地名改名不能只是領導說了算。其次,對于任性改地名行為要追究責任,既要追究地方政府的決策者責任,還需要追究各級審批部門的責任。再者,放開地名變更的公益訴訟、行政訴訟,允許公眾就任性改地名行為提起行政訴訟。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
城市設計讓城市更美好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關于將上海等37個城市列為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的通知》,我省廈門市名列其中。【詳細】
鄭曉笛:可持續城市建設的有效途徑
2017年9月2日下午,在河北衡水舉行的濕地園林與生態城市建設研討會上,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特別研究員鄭曉笛發表題為《可持續城市建設的有效途徑--棕地再生的五個層級》的主題演講,從全球、區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