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如何推進生態建設:標準嚴苛 注重細節
丹麥:讓雨水變廢為寶
在丹麥的綠色國度建設藍圖中,有效利用水資源、防范氣候變化帶來的降水突發事件,被放到了重要位置。哥本哈根近年的一次災害性降雨,直接催生出首份丹麥城市水規劃。2011年夏天,丹麥首都哥本哈根3小時內降雨150毫米,雨水淹沒了街道和地下室,造成近10億歐元的損失。這一災害讓丹麥政府和公眾都認識到,隨著氣候變化,今后還將面臨更加嚴重的暴雨問題。
為了應對挑戰,丹麥相關部門和私人機構合作,利用洪水地圖和數學模型,提出了一個可持續城市水資源規劃。在規劃中,第一步就是制定城市洪水地圖。基于機載掃描技術收集來的地形數據,可以精確地分析哪里將發生水災,以及暴雨后雨水會流向哪些地表區域。根據這個地圖,哥本哈根市政府制定了計劃,詳細描述了水災風險、經濟風險、敏感區域以及暴雨損害時的重點保護地區。
規劃的第二步是利用數學模型,著重對暴雨帶來的水災風險進行詳細的動態分析。模型基于統計數據,分析了水災的經濟影響以及可能采取的干預措施,以此避免或減少對基礎設施、供水、衛生和建筑的負面影響。模型還可以基于成本收益分析,就優化行動框架評估未來100年間的風險。
第三步,規劃制定了一個與城市開發相結合的集成水資源解決方案。根據規劃,一方面將大壩、防護堤、水閘、運河和洪水防護系統整合進新城區的城市規劃,既降低了污水處理負荷,又減少了水道溢出的次數,降低了洪澇的風險及相關成本。在此基礎上,哥本哈根市為可持續城市排水解決方案開發了模型和決策工具,研究木排護岸、雨水公園、滲透床、綠色屋頂和循環用水的巨大潛力。與此同時,哥本哈根也基于數據評估地下水水位,并評估海平面上升情況。此外,這個水規劃還將城市開發內容納入其中。
10年前,在多面環海的丹麥,大部分城市認為雨水應該隱藏在地下和從下水道排出,并非寶貴的資源。現在,丹麥大部分城市已經改變了這一看法,認為降水既可危害一方,也能成為改善城市居民每日生活的資源,今后將在城市開發和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與簡單的排水理念不同,在哥本哈根的水戰略規劃中,將就地處理百分之三十的雨水,讓雨水在城市空間里停留更長時間,同時借助降水增加城市休閑空間、增加生物多樣性。為此,哥本哈根市正將一塊5萬平方米的居住區改為試驗區,在這里,將優化基礎設施和停車區,讓自行車道充當雨水通道,通過雨水公園、綠色屋頂和開放式溝渠延遲水流,利用運河將多余的水輸送至港口。
現在,除哥本哈根外,其他丹麥城市也認識到,雨水處理得好,能為城市居民創造安全環境并產生更多具有吸引力的區域。現在,洪水地圖和數學模型相結合的城市規劃不但被用在哥本哈根,丹麥第四大城市奧爾堡也依照這一模式建設了一塊創新綠色社區。在丹麥的科克戴爾市,景觀建設公司與建筑和咨詢工程公司合作實施市政規劃,計劃利用雨水打造一個迷人的城鎮中心,屆時市民可以進行水上運動、滑冰、踢足球和打高爾夫等活動。這項計劃被認為是復興整個城市,創造更加宜居、更加安全生活環境的機會。
新加坡:打造城市的“世外桃源”
烏敏島是新加坡三大離島之中唯一原始生態保存完好的小島,位于新加坡的東北部,全島面積約10.2平方公里。與快節奏的現代城市生活相比,這里仍舊保留著新加坡上世紀60年代的自然和人文風貌。2014年3月,新加坡政府宣布正式啟動“烏敏島計劃”,該計劃專注于改善和保護島上生態環境,并最大限度保留原有自然質樸的特性,力圖將該島打造為城市邊上的“世外桃源”。
首先,為保持和增加島上動植物種類的多樣性,新加坡政府決定在烏敏島展開大規模物種復育計劃。新加坡國家公園局將率先在烏敏島上復育三種較為罕見的鳥類,也將吸引其它鳥類來此繁衍和聚居。此外,為改善和保護島上生態環境,幫助蒼鷺、秧雞、翠鳥等禽類繁衍生息,新加坡政府還決定將島上原有的采石場和大池塘改建為漂浮濕地。據了解,在礦湖上建人造漂浮濕地存在較大技術難度,這在新加坡尚屬首次。
在推進生態復育的同時,改善烏敏島上原住民的生活條件是“烏敏島計劃”的另一重點。時至今日,烏敏島上的水電供應還處于自給自足的狀態,居民大多使用柴油發電機自行發電。為保留島上原始風貌,改善原住民的生活條件,新加坡政府決定引導島上居民使用廚余剩油和太陽能發電的微電網系統。同時,在供水方面,據“烏敏島計劃”負責人、新加坡國家發展部政務部長李智陞透露,新加坡政府正在嘗試將烏敏島周邊礦湖水源轉化為干凈可飲用的水,以期解決島上居民用水問題。李智陞表示,烏敏島計劃不只關乎綠化,同時也要保留整個“烏敏島式”的生活。
對于島上現有的建筑設施等,新加坡政府表示將秉持可持續設計原則,加以改造利用,惠及公眾。目前,島上存有一個占地約4.5公頃的舊度假村,因租約到期,已由政府收回管理。新加坡國家公園局計劃在現有設施的基礎上加以改造,使其成為島上首個實地研究與教育中心。改建后,一方面可以為在島上工作的科研人員提供實驗和住宿條件;另一方面,教育中心對公眾開放將可使前來參觀游覽的民眾更加貼近自然。
據了解,新加坡國家公園局還將于明年初對烏敏島的海岸線展開研究,著手解決諾丁海灘和整個北岸線遭侵蝕的問題,有關烏敏島發展計劃的一系列措施也將在未來幾年內逐一落實。同時,為保留烏敏島的自然和質樸,新加坡政府表示不會開展密集的發展規劃。對于有民眾擔憂隨著烏敏島計劃系列措施的開展,上島旅游觀光的游客將逐漸增多,可能破壞島上自然生態環境,李智陞表示,由于現階段每日來往烏敏島的輪渡次數有限,短期內登島游客數量不會有明顯增加。但將來如有必要,會考慮采取限制訪客數量的措施。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