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專家聚焦城鎮化:“造城運動”恐致更大生態危機
過度的“造城運動”有可能招致巨大的生態災難。12月2日,同一時間在北京和法國巴黎召開的兩個重要會議,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聚焦在中國的城鎮化上。
“城鎮化追求空間擴張和發展速度導致不可持續的資源過度消耗。城鎮發展不重視氣候變化的應對,城鎮應對極端氣候與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在當日召開的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下稱“國合會”)2014年年會上,國合會專題政策研究項目組稱,中國城市并沒有為頻發的極端天氣現象做好準備。
而也是在當日的中歐社會論壇第四屆大會(下稱“2014巴黎氣候大會”)上,中歐社會論壇執行主席陳彥表示,“如今地球氣候升溫的原因來自人類活動”,“中歐雙方需要通過對氣候變暖、可持續城鎮化、人類總體發展模式等氣候和環境相關領域的深入討論,回應所面對的共同挑戰。”
城鎮化增速為世界罕見
國合會上述項目組聚集了包括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區域與城市規劃設計研究中心、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以及荷蘭、日本、德國等方面的頂級專家。現任國合會主席是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
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底,我國的城鎮化水平為53.7%,比2010年的49.7%增長了4個百分點,年均增長1.33個百分點,依然保持較快增速。目前年均城鎮人口增長1800萬,其中約1300萬~1400萬為農村轉移人口。
“我國城鎮化發展無論從人口規模還是增速方面均為世界罕見。”項目組中方組長、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李曉江說。
項目組研究成果顯示,我國長距離、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伴隨著快速城鎮化已經持續了近20年。截止到2013年底,共有1.66億農民工在本鄉鎮以外地區務工,占全部農民工比重的61.7%。
其中,特大城市是流動人口主要聚集地區,如上海、北京、深圳、東莞等10個特大城市中跨省流動人口規模超過4350萬人,占全國跨省流動人口的50.6%。
研究還發現,伴隨著城鎮化的推進,我國“城鄉雙棲、工農兼業現象顯著”,“家庭分離、社會空間分異現象顯著”。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組織的全國20個縣的農村勞動力抽樣調查顯示,40歲以上就近就業、農業兼業和務農的比重接近80%,而60歲以上比重超過90%。
與此同時,邊遠農村地區隨著人口的持續外流和人口年齡結構逐步老齡化,村莊空心化現象越來越突出。目前,僅有0.6%的外出農民工能夠在務工地購房落戶。這些人由于不能盡快在務工所在地購房安居,使得與父母、子女之間長期分離。
項目組預測,我國未來城鎮化發展速度總體上趨緩。2013~2020年間我國的城鎮化率將年均提高0.8~0.9個百分點,到2020年城鎮化水平達到60%左右;2020年以后年均增速將逐步下降到0.4~0.5個百分點,2030年城鎮化水平達到65%左右。
但項目組同時表示,雖然城鎮化速度有所下降,但城鎮人口增長規模仍十分龐大。有學者提出OECD國家用100~150年實現的城鎮化,在中國以“時空壓縮”方式在15~20年內實現。因此,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我國城鎮化發展仍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造城運動”也是一種城鎮化欠賬
面對因過分追求城鎮化而帶來的繁華與破爛齊飛后遺癥,一些地方的對策明顯有些遲鈍,甚至到了相當被動的局面。這里面固然存在城市消化不足的問題,但根本在于部分地方政府的決策偏離了正確軌道。【詳細】
河南省以載體建設拓展城鎮化發展新空間
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努力打好“新型城鎮化牌”,不斷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取得了顯著成效。【詳細】
專題丨特色小鎮,究竟該如何建?
特色小鎮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鎮”,它沒有行政建制;特色小鎮也不是產業園區的“區”,它不是單純的“大工廠”,而是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聚焦特色產業,融合文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