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讓城市復歸“親水”本性
2014-11-20 09:01:00 作者:崔雪芹 來源:中國科學報 瀏覽次數:
近日,住建部出臺《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顧名思義,“海綿城市”就是指城市要像海綿一樣,遇到雨水時把它們吸納起來,缺水的時候再吐出來利用。
“在原生態的情況下,森林、農田、河湖,甚至城市都是天然親水的。”在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韓水法看來,城市原本就應當是與水共生的。
讓城市復歸“柔性”,變得“親水”,很可能意味著需要對整個城市軀體做一次大手術。
不“親水”的城市
《海綿城市建設指南》要求,今后各地城市將建立“滲、蓄、滯、用、排”五位一體的新型城市雨水處理系統,以留住80%左右的雨水,用以涵養水源,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作為北京市政府水資源方面的關注者,韓水法曾屢次“上書”,建議合理利用中水,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據他介紹,“海綿城市”的核心理念與實踐在歐美國家已經進行了20多年。它被稱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是“海綿城市”的另一個名字。這個概念之前在一些地方已被提出。
目前,我國99%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而硬化地面的大量存在讓這些水資源只能從管道中排走。甚至許多嚴重缺水的城市,雨水流失率高達70%。
2011年,武漢市一共產生88個漬水點,換來網友“到武漢看海”的調侃。隨后,“到天津看海”“到河北看海”等內澇災害,把表面光鮮實則堪憂的城市問題暴露無遺。當城市一再擴張,道路越來越多,靠排水管網解決內澇問題的思路已經行不通。
難在“低影響開發”
雖然“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在國內部分城市已有實踐,但現實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依然嚴峻。
“最主要的問題是,在城市總體規劃和水系、綠地、防洪、排水、道路等專項規劃中,低影響開發的理念還難以得到有效貫徹。”國家環境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而規劃及其實施因涉及河道、管網、道路、綠化等多個部門和專業,往往是城市發展最棘手的問題。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生態文明戰略,很大程度上推進了地方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同時更為城市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一直以來,北京堪稱“海綿城市”建設很好的實踐者。例如,其利用四、五環間約60個郊野公園,通過微地形調蓄容積工程實現了雨水的零排放;在城區77座下凹式立交橋區等地區建設地下滯蓄水涵,有效調控雨洪;利用現存砂石坑建設蓄洪回補工程,實現了自然回補涵養地下水。
“經歷了2011年"6·23"和2012年"7·21"兩次暴雨洪澇災害之后,北京明顯加快了"海綿城市"的建設進度。”王浩說。
讓社區自發集雨
來自江南水鄉的韓水法幾十年來目睹了北京城的缺水現狀。他認為,現在有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北京的干旱化。除了嚴格控制抽地下水,利用海水淡化技術,還可以充分利用中水。北京城市周邊缺乏大型湖泊和濕地,可以利用中水把一些河灘地和低產地改造或恢復成湖泊和濕地。湖泊和濕地對水質要求較低,還可以用自然的方式適當地凈化中水。
“北京作為一個特大城市,太缺森林和湖泊了。城市中間保留若干自然湖泊和森林是完全可行的,不同的城區可通過現代的軌道交通方便連接。”韓水法說,建設親水城市,關鍵還在于全民都能夠參與,政府有決心。
一直以來,重城市化、輕城鄉一體化,是中國發展的一大特點,在國家環境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溫鐵軍看來,此次《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的發布,也延續了以往的傾向。他認為,海綿城市建設,同樣不能忽略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問題。
溫鐵軍舉例,現在農村建的各種大棚過多過濫,造成降雨時部分地區內澇嚴重,這恰恰是我國在都市農業和城鎮轉型等方面經驗不足的表現,未來仍需要加強探索與實踐。
他同時指出,有必要調整城市綠化思路,鼓勵市民加入陽臺農業、小區農業,像西方轉型城鎮那樣計較食物的生態足跡,促進高耗水、化學化的綠地轉變為市民菜園、市民果園。最終,讓小區業主成為全社會集雨改造的巨大力量。
編輯:zhufei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襄陽市出臺海綿城市建設規劃
讓雨水自然滲透、就地消納,城市不再出現內澇。記者昨從襄陽市規劃局獲悉,《襄陽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獲市政府批復。【詳細】
老城新生:武漢“海綿經驗”或全球推廣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綠色生長項目組來到武漢,計劃將武漢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作為【詳細】
觀察:國家級海綿城市“延遲交卷”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財政部等部委聯合開評了首批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按照申報要求, 試點海綿城市建設周期為兩年。但3年過去了,本該去年就驗收的項目到目前為止還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這是為什么?【詳細】
上海浦東:大力推廣海綿城市道路核心技術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浦東新區第九屆學術年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