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密特:善用“大數據”設計未來城市
“隨著城市的快速擴張,一座可持續發展的群島或灣區城市將成為‘未來城市’的試驗田。”長期從事建筑設計領域研究的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副校長杰哈德·斯密特認為,一座國際名城必須是一座兼具吸引力和韌性的“未來城市”,而支撐這一切的正是在“大數據”時代中的智能規劃和公眾參與。
未來30年,現有城市和新城市中將有超過20億人需要新住房和工作場所,將有超過三分之二的未來建筑在這些地區拔地而起,這一發展趨勢將為全球城市設計和規劃帶來新的挑戰。為此,新加坡國家研究基金會和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于2010年9月成立了“未來城市”實驗室,以“城市代謝”概念為框架研究“未來城市“的智能發展模式,城市最重要的資源是人、水、材料、能源、資本、空間和信息。為了讓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最有效的方式是在城市中讓這些資源循環流動,一道加工進程的輸出品是下一道加工進程的輸入品,從而產生價值。
斯密特介紹,目前,世界上建設“智能城市”的嘗試數不勝數,并成為推動新型都市增長系統的趨勢。雖然“智能城市”概念受到廣泛關注和發展,但若缺乏科學規劃并且不能保證巨大的技術基礎設施得到適當使用和維護,智能城市模式的成功不一定能夠得以保證。
“瑞士有很多宜居并在商業上大獲成功的城市,它們利用智能城市的優勢獲得知識。最重要的是,在城市規劃上加強了人性化的因素,促進城市政府、市民及自然環境之間的感知和視覺互動,從而讓市民有機會直接參與城市規劃與設計。”斯密特建議,深圳瞄準灣區名城應充分利用基于“大數據”的城市設計,在過去,人們通常基于相關原則、先例、目標和記錄中的數據完成城市設計。但在“未來城市”設計中,越來越多的大數據將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將以往的成功設計與基于大數據的城市設計結合起來,基于大數據的城市設計將大數據的優勢和潛力帶到了城市設計、城市規劃與管理中。
斯密特對建設宜居、可持續發展和有韌性的灣區名城總結了以下三大要素:一,有吸引力的建筑物、無污染的水和食品供應以及節能型區域交通系統;二,允許市民參與的開明的城市政府和受過良好教育的市民;三,利用“大數據”的發展和“市民設計學”取得的成果,通過科技進步和網絡實現具有前瞻性的獨特規劃。
“市民設計學”是基于市民通過互聯網提交的設計建議進行有效的合作和溝通,從而創造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新途徑,在一些歐洲城市早已被廣泛推廣。斯密特說,作為一座創新型城市,深圳可以考慮通過公眾數據外包機制,市民可以提交日常生活中的數據,還可提供更多的幫助或是對城市動態更有概括性的深刻洞察。“市民設計學”因此能為“未來城市”的定居者和利益相關者提供參與到設計進程的可能性。
編輯:jiaoliting
相關閱讀
排水溝:帶你領略不一樣的設計和技術
排水溝細節【詳細】
南通生態通廊:城市與自然交融的景觀飄帶
部分城市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對環境破壞和對生態系統的忽視,導致了植被、土壤、河流和湖泊退化,從而引發了諸如洪水、內澇和水污染的危機。AECOM則一直伴隨著南通這座城市的發展并且持續為其綠色建設出力,主要項目包括【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