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發展城市集群的做法與經驗
英國城市集群發展有著輝煌的過往,如今依然在路上。一方面,圍繞倫敦建立的一系列衛星城已形成了城市集群效應,承接“外溢”自倫敦的人口和產業;另一方面,英國政府目前正致力于把英格蘭北部的幾個老工業城打造成可與世界大都市相匹敵的“北方城市群”,以振興當地經濟。
圍繞倫敦形成的城市集群,是從二戰之后德軍轟炸的廢墟當中逐漸發展起來。二戰后,英國面臨恢復經濟和城市重建等巨大挑戰,大量退伍軍人返鄉等因素導致城市人口激增,從而帶來環境惡化、住房短缺等一系列“城市病”。
為了合理疏散大城市的人口和產業,英國工黨政府基于建筑學家霍華德的“花園城市”的理論,于1946年頒布了《新城法》,試圖通過在主要城市周邊建立新城的做法來治理大城市的頑疾。
距離倫敦30英里、有大約8.5萬人的斯蒂夫尼奇是工黨政府在1946年規劃建立的首個新城。據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報道,該城在剛剛建好時并不受人歡迎,但是今天該城居民的收入已經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就業率也高于全國其他地方。英國葛蘭素史克制藥公司已遷入該市工業園內,附近規模較小城鎮的居民也開車到該市的商店購物。
從《新城法》頒布到1955年,倫敦周邊陸續新建了11座新城。這些新城的選址和城市規劃有著一些共同特點,比如新城主要在高速公路和鐵路附近,距離大城市的距離在20至40英里之間;城市人口規模控制在10萬人左右;工業用地和居住用地嚴格分開等。其中,米爾頓·凱恩斯是倫敦新城的典范,并已成為次區域經濟增長點。
除了已經形成的倫敦城市群,英國政府還于今年6月提出了打造“北方城市群”的設想,并開始逐步付諸實施。
英格蘭北部的利茲、利物浦、曼徹斯特和謝菲爾德等城市作為工業城市在20世紀上半葉曾經有過輝煌。但是隨著英國經濟的衰落和新經濟形式的崛起,它們逐漸走向沒落。過去18年,這幾個城市的經濟增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它們雖然在不同時期,分別推出了自己的發展計劃,但事實證明這些發展計劃的效果都不明顯。
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提出了雄心勃勃的計劃,準備砸下數十億英鎊的資金,加強這幾個城市之間的交通聯系,對當地的大學和研究機構給予支持,并給予地方政府更多權力,建立北方城市集群,使它們在規模、人口、政治和經濟影響力上可以媲美任何全球城市。
英國政府打造北方城市集群的思路首先是交通先行,改善交通基礎設施,對鐵路、公路和港口進行提速升級,以縮短城市間的通勤時間。
二是是科技和創新。英國政府出資500萬英鎊,支持利物浦大學和利物浦約翰·莫爾大學建設大學企業園區。在英國政府的支持下,“國家生物工業創新中心”、“材料創新工廠”和“石墨烯研究中心”均建在這一地區。對該地區科技和創新的支持,還表現在對該地區某些新興產業的支持,例如英國政府投資支持當地“傳感器技術”的發展。
三是整治自然環境,改善人文環境。英國政府認為,城市生活質量提高,才能讓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因此英國政府不僅準備投資整治該地區的河流,減少污染,還承諾改善該地區的技術培訓、教育和住房條件,并促進文化發展。
四是改革城市行政體系,建立擁有更大權力的城市管理機構,使得城市建設能夠統一規劃,整體管理。英國政府準備在曼徹斯特、利茲等地,建立類似大倫敦政府的管理體系。
奧斯本說:“我們需要一個北方城市群,不是一座城市,而是城市集群——它們能夠互相有效地結合在一起。”
編輯:zhufei
相關閱讀
具有便利設施的綠色空間——英國沃姆浩特公園改造設計
沃姆浩特公園位于倫敦西部高密度的城市環境中,為城鎮動植物提供棲息場所。然而,多年來,公園中的設施得不到足夠的維護,年久失修,公園也失去往日良好的景觀【詳細】
城市綠色基礎設施:規劃和實施的戰略方法
2013年,綠色基礎設施歐洲戰略被采用,并明確地涉及到城市空間。在歐盟層面,綠色基礎設施的概念已經根植于歐盟生物多樣性戰略中,因而明確地提到自然保護。在我們的理解中,城市自然保護包括物種和棲息地保護(生物多樣性),【詳細】
健康規劃:英國綠色基礎設施(GI)規劃原則
親近大自然對于居民的身心健康舉足輕重。城鄉規劃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塑造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人居環境。在英國,積極應用規劃手段,為城鄉居民提供更多親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機會,逐漸成為規劃機構及各類自然保護團體的【詳細】
推進建設彈性城市 解決交通問題要靠規劃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強調要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這一論斷對我們推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