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超95%建筑屬高耗能 綠色建筑將提到50%
今年起政府投資的建筑必須“綠”
從2%到50%,這個比重的巨大跨越只剩6年的時間,最終能實現嗎?
“落實50%的目標需要一個過程來不斷地學習、適應、提高,但最終這個目標是可以實現的。”韓愛興說。
根據《綠色建筑行動方案》《“十二五”綠色建筑和綠色生態城區發展規劃》的要求,從今年起,政府投資的國家機關、學校、醫院、博物館、科技館、體育館等建筑,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及省會城市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單體建筑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機場、車站、賓館、飯店、商場、寫字樓等大型公共建筑,都要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這就意味著今年大中城市非綠色建筑將不予批準建設。”韓愛興介紹。
與此同時,國家也加大了綠色建筑的激勵政策。凡是新建建筑全部是綠色建筑的且兩年內開工建設面積不少于200萬平方米的城區,國家財政一次性給予補助5000萬元,并命名為綠色建筑示范城區。對二星級以上的高等級綠色建筑,中央財政直接補貼,其中三星級每平方米補貼80元,二星級每平方米補貼45元。此外,不少省份也結合地方實際制訂相應的補助激勵標準。
要落實目標,產業化應成為重要突破口。建筑產業化是利用標準化設計、工業化生產、裝配式施工和信息化管理等方法來建造、使用和管理建筑。據測算,與傳統方式相比,建筑產業化可分別減少建造用水量60%以上、木材近80%、材料浪費逾20%、建造垃圾約80%、建造綜合能耗70%以上,建筑工期還能縮短30%至70%。
“發展綠色建筑,最終還要依靠內生動力,激發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韓愛興說,目前推廣綠色建筑的最大阻力還是企業認識與能力的問題。一些開發商,特別是二、三線城市的建筑企業,不愿意多投入,也沒有相應的技術能力。其實,綠色建筑與經濟效益并無必然矛盾。根據調研,一般綠色建筑5至10年就能收回成本增量,如果加上國家補貼,回收周期更短。“企業應該認識到綠色建筑是建筑業的深刻革命。隨著資源能源價格的理順,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將更加突出,是真正意義上增值保值的建筑。”
編輯:lihai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