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論壇:城鎮化須全面合作切忌犧牲環境
隨著中國經濟不斷深化改革,如何健康地轉移農村富余人口、完成健康的城鎮化便成為政府官員面前的大難題,戶籍政策和福利制度便是其中不可跨越的兩大難題。多位博鰲參會者昨日表示,城鎮化的共生性與包容性非常重要,健康的城鎮化需要各方統籌、全面合作,并且千萬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獲得所謂的高城鎮化,否則隨之而來的“城市病”將成為百姓的噩夢。
10日下午,2014博鰲亞洲論壇分論壇“人的城鎮化”在國際會議中心召開,美國洛杉磯郡監事會委員、都市交通委員會主席邁克爾·安東諾維奇(Michael Antonovich),北京市副市長陳剛,彭博有限合伙企業總裁董德融(Daniel Doctoroff),印度計劃委員會委員阿倫·麥拉(Arun Maira),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港鐵首席執行官韋達誠(Jay Walder),海南省副省長王路參加了討論。論壇由中央電視臺主持人芮成鋼主持。
印度計劃委員會委員阿倫·麥拉表示,在城市的發展當中,城鎮化當中的共生性和包容性十分重要,比如城鎮化能夠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去工作掙錢,參與到GDP的貢獻中,而這種機會令城市之間人員的流動性加強。但他強調,如果大量的人來到城市,城市如果沒準備好,就會產生問題。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有一個全面的決策過程。
“不光在中國是一個挑戰,在我們國家也是有這樣的挑戰,我們已經有人參與到了決策性的過程,要了解他們需要什么樣。只有賦予人這樣的權利,他們才能夠去參與城市的發展規劃。”他說。
他強調,關注城市的規劃和設計,以及決策過程,可以使得生產的速度更加高效、更快,而且是有的放矢的。“必須要讓人們認識到人、共有部門和私有部門這三個P獲得項目的成功”
港鐵首席執行官韋達誠稱,城市化中國的路徑是已經制訂出來的。在“十二五”當中已經有了。在城鎮當中,他表示,大量交通系統的發展,實際上是一個城市發展的基礎,在中國是這樣的。36個城市到2020年都會有地鐵的,中國地鐵也在高速發展。在15、16年前是2條地鐵線,2020年的時候北京的地鐵線加起來是上千公里長了,而且地鐵系統還在不斷發展。
但他也表示,光這一點還是不夠的,他表示,還需要兩方面的工作才行:
第一點,土地的使用和交通系統整合在一起,這樣才能夠達成或交付人們所希望的生活質量。第二點,跟現在城鎮化比較契合的,城市應該是成為城市群。
分論壇中,北京市副市長陳剛也與紐約市前副市長董德融進行了互動。兩人就城市發展資金問題進行了討論。董德融結合紐約市的實際發展,對北京乃至中國的城鎮化發表了自己的感想,也提出了寶貴的意見。
董德融表示,紐約現在還有這樣的問題,而且成功的代價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困難能夠找到一些相應的住房,尤其是有可以承受的價格。在這方面我們是希望找到一些額外的資金,能夠來支持一些住房項目。他表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基本問題,也是中國即將面臨的問題。
“中國可能將進入到下一個階段的城鎮化,這就是關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我們知道很多地方政府已經有財政方面的問題。地方政府怎么能夠找到一些穩定的資金來源,而且慢慢會有房產稅等等方式,這是非常主要的城市資金的來源,對于美國是這樣的。”他說。
同時,董德融強調,還需要找到除了銀行以外的融資渠道。比如說有市政債券,或者是這種類型的市場能夠幫助地方政府更好的來融資,為這種類型的住房項目進行融資。
“我覺得所有的這些部分都是和財政穩定相關的,而且這樣的話應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中國一定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財政穩定,這樣才能夠有更好的城鎮化過程。”
董德融表示,一個城市必須關注很多方面,其中交通方面最為重要,他強調,北京對這方面應該還有更多的幫助。同時,城市密度也非常重要,紐約這方面已經做的話恩浩,但北京還需要注意。
“我想給北京的一個建議,要繼續關注相應的方法,使它變得更加利于行人的行走,而且給人們帶來更多的活動空間,尤其是在路間等等,所以這一點很難做到。“
海南省副省長王路也在論壇中表示,人們之所以會去城市,就是因為城鎮會提供諸多便利,以及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公共服務。他強調,海南省現在就計劃將整個省作為整體來規劃,資源都集中在海口也受不了。實際上有很多海南的居民愿意住在小城鎮,那里的環境更好。如果能處理好環境問,就不會所有人都想去大城市了。
麥拉表示,城鎮化發展中,環境問題十分重要,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公私合營。北京的空氣問題已經讓政府開始重視,他表示,未來環境一定會得到改善。解決問題,還需要一個從上到下的系統,確保基礎設施發揮作用。董德融也認為,解決環境問題非一朝一夕,更需要各方面的參與。
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表示,解決空氣污染問題主要是在技術方面,這個問題不能政治化、外交化,如果將這個問題政治化了,就是在推卸責任。
“在城市化的過程中要來關心人,首先要關心健康,所以我覺得空氣污染的問題可能是北京特別大的問題。北京市政府做的很好,已經竭盡全力了。”他說。
北京市副市長陳剛表示,北京市是全國第一個通過立法來解決環境問題,為此也給北京進行了一系列“瘦身”。他表示,解決“城市病”的出錄就在于區域共同發展,從空間規劃的用城市群的辦法來解決過度集聚、過度膨脹的問題。
“大城市無法快速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的潛力,只有把大城市的一部分職能分解到相應區域的中小城市,人們就近城市化是城市化最低的成本的最佳選擇。”
他表示,北京對于京津冀的考慮,不能考慮一個城市的角度,要在更廣泛的區域里的一些功能進行疏解,要合理的規劃分布。使得人們不一定全部進到北京城里面來,但是要享受到與北京一樣的公共服務和工作機會。當然在交通和其他的設計方面,包括互聯網都為城市區域化提供了一個體系,這是一個新的機遇。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陜西省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正式成立
為貫徹落實十九大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重點部署,充分發揮環境標準體系對于陜西省經濟產業的引導作用及其對于環境管理的支撐作用,6月4日上午,陜西省環保廳、省質監局聯合召開陜西【詳細】
“造城運動”也是一種城鎮化欠賬
面對因過分追求城鎮化而帶來的繁華與破爛齊飛后遺癥,一些地方的對策明顯有些遲鈍,甚至到了相當被動的局面。這里面固然存在城市消化不足的問題,但根本在于部分地方政府的決策偏離了正確軌道。【詳細】
河南省以載體建設拓展城鎮化發展新空間
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努力打好“新型城鎮化牌”,不斷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取得了顯著成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