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四大指標解析
改善人居環境,破除各種“城市病”
指標三:基礎設施(2020年)
●百萬以上人口城市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達60%
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正常運行和健康發展的物質基礎,當前,我國城市基礎設施仍存在總量不足、標準不高、運行管理粗放等問題。這次《規劃》專門針對基礎設施建設的諸多“短板”設定了“硬杠杠”,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魏后凱認為,這對于改善人居環境,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提高城市運行效率,破除各種“城市病”具有重要作用。
在城市的諸多“病灶”中,交通擁堵最為老百姓詬病。為此,《規劃》特別提出,未來要將公共交通放在城市交通發展的首要位置,百萬以上人口城市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從2011年的45%提高到2020年的60%。“明確公共交通占比非常必要。”魏后凱說,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老百姓的出行需求日益旺盛。與此同時,城市規模也在迅速擴大,居住地和工作地的距離越來越遠。“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解決交通問題,靠私人小汽車肯定行不通,必須大力發展公共交通。”
但現實中,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在推動公共交通普及上并不順利,不少老百姓寧肯在路上堵著,也不愿選乘公共交通。對此,魏后凱指出,這主要是由于公共交通在線路設計、等車時間、行車速度、乘車環境、換乘便利性等方面與群眾的期望還有較大差距。
魏后凱說,要想補齊公共交通的短板,必須大力推進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系統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同時,不斷優化公共交通站點和線路設置,推動形成公共交通優先通行網絡,提高覆蓋率、準點率和運行速度,此外,還應在換乘頻率較高的站點附近,大幅增加停車場,方便私家車與公共交通間的換乘銜接,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公共交通的吸引力。
節約集約用地,建設綠色城市
指標四:資源環境(2020年)
●人均城市建設用地≤100平方米
●地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國家標準的比例達60%
目前,城鎮化過程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建設用地粗放低效,寬馬路、大廣場成了不少地方的“標配”,大量新城新區“地廣人稀”,不斷出現“鬼城”。統計顯示,1996—2012年,城鎮建設用地年均增加量達到了357萬畝。
“這種城市建設用地的粗放模式風險不小。”魏后凱說,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但目前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建設用地面積早已超過國家規定的80—120平方米的標準,也已達到甚至超過發達經濟體的水平。土地的盲目擴張,帶來的是大量耕地,特別是優質耕地被占用,在很多地方甚至出現了“平地建城植樹,基本農田上山”的怪狀,糧食安全受到嚴峻挑戰。
魏后凱認為,這次規劃強調人均城市建設用地要不超過100平方米,非常有針對性,充分表明了國家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的堅定決心,“推進新型城鎮化,各地就不能再像過去一樣‘粗放’了,必須嚴格控制新增城鎮建設用地規模,嚴格執行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以后用地只能把更多的心思放到存量挖潛上。”
霧霾無疑是眼下中國最熱門的詞匯之一,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不斷惡化的空氣質量讓國人眉頭緊蹙,成為人民群眾的“心肺之患”。《規劃》明確要求,地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國家標準的比例要從2012年的40.9%提高到2020年的60%,魏后凱認為,設定這個指標表明了國家對于大氣污染問題的高度重視,但60%這個不算很高的比例,也表明了治理大氣污染的艱巨性。
魏后凱指出,空氣質量改善,最大的難度在于單靠某一個城市無法實現,必須在一個大的區域范圍內形成聯防聯控聯動的機制,才能最終取得成效。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