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如何用科學布局推動城鎮化綠色發展
2014-03-24 08:31:47 作者:潘家華 來源:人民日報 瀏覽次數:
尋求均衡——
分散配置公共資源
城市是社會公共資源的集聚地,為城市居民提供各種社會服務。如果公共資源過分集中,特大城市的規模和邊界就難以得到有效控制,中小城市的發展和宜居空間也必然受到擠壓。
我國最優質的教育、醫療衛生資源和文化體育資源,多集中在一線城市、直轄市、省會城市。大城市之所以越變越大,與社會公共資源的高度集中密切相關。要破解我國大城市病,如何均衡配置公共資源成為必須解決的難題。
首先,行政資源和優質教育、醫療和文化資源需要避免過分集中,防止規模不經濟。巴西首都從沿海遷到內地、韓國首都擬遷出首爾,緣于優化區域空間布局;北京首鋼外遷是調整產業布局的需要。類似外遷,有必要延伸到制造業以外的優質三產資源,在城市群內疏散特大城市過于集中的城市公共服務功能。
第二,城市基礎設施需要凸顯區域公共屬性,不在所有而在共享。以城際軌道為例,城市群不同城市間如以城際軌道間連接實現同城化,不僅可以有效疏散特大城市功能,減小資源環境和人口壓力,也有利于周邊產業結構調整和環境質量改善。而強調統籌規劃布局,突出基礎設施的區域公共屬性是發揮其引導作用的重要前提。
第三,科學理解“提高建成區人口密度”的內涵。我國城市建設,中心城區地位十分突出,幾乎所有大城市,都是環路格局,一些城市中心區、老城區的人口密度超過2萬;而在開發園區、新城區,人口密度卻很低。從這個角度看,提高建成區人口密度的含義,就是要統籌中心城區改造和新城新區建設,主要是提高開發區和產業園區的人口密度,防止城市邊界無序蔓延,同時要合理疏散特大城市中心城區功能,緩解交通擁堵、供水緊張、污染嚴重、房價高企的城市痼疾。
認知和順應自然,減少與大自然的摩擦,有助于減少對抗大自然的資源耗損,節省社會運行的環境成本。科學的城鎮化空間布局不僅是綠色城鎮化的前提,更是綠色城鎮化的保障,這就需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劃定生態紅線和城市發展邊界,將自然資源資產債務、生態效益等納入城市發展考核評價機制,通過資源消費累進稅和生態補償等經濟手段,引導并支持社會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和區域基礎設施資源共享,逐步化解優質公共資源過度集中的痼疾。
編輯:wsy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