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建言:讓城鎮化洋溢人文氣息
文化傳承
提高歷史文物保護水平,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
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言恭達委員
要在農村“種文化”
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很多農民成為城市社區里的新居民,但由于文化修養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因素,他們還不能融入城市生活,遍布全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應當在這方面發揮相應的職能。但是,目前我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硬件設施建起來了,服務效能卻不高,在不少社區,公共文化場館被用來打牌、搓麻將,圖書館配套的圖書大多閑置在書架上。
必須盡快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服務效能,將其納入新型城鎮化的總體規劃和頂層設計當中。此外,可以采用城市幫扶農村的方式,將城市的優勢文化資源轉移到農村,帶動農村文化水平的提高。通過一系列培訓,培養農村的文化帶頭人和傳播者,將向農村“送文化”變為在農村“種文化”,只有文化修養提高,才能帶動生活方式的轉變,從而真正實現人的市民化,完成中國的城鎮化。
河南省開封市市長吉炳偉代表
記住“鄉愁” 留住民俗
政府工作報告中說:“保護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避免千城一面。”曾是八朝古都的開封,在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中,要注重保護古城,延續歷史文脈,傳承華夏文明。
我們科學編制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和特色規劃,突出宋文化特色、水城特色、新宋風建筑風格,使城市延續“一城宋韻半城水”的美譽。在城市廣場、環城墻公園、水系兩岸、街心花園設置休閑活動場地,讓民俗文化能夠隨處可見。通過菊花文化節和各個旅游景點及《大宋·東京夢華》等演出劇目,把民俗文化進行集中展示,使歷史文化薪火相傳、發揚光大。讓古城記得住“鄉愁”、留得住市民、看得見民俗。
民進中央建議
加大古村落保護力度
在城鎮建設中,一些具有濃厚文化傳統和歷史價值的古村落正在規劃尺下和推土機的轟鳴中消失。建議在城鎮建設中切實做好對古村落的保護工作。
在城鎮建設中一旦出現破壞、損毀古村落的行為,應依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懲處。同時,管轄村落的地方政府必須簽署保護承諾書,地方官員作為指定責任人。古村落的保護情況作為政績考核的一個指標。全面開展古村落遺產的調查評估,建立古村落名錄制度,實行分類和分級保護。古村落的保護可分為4個類型:完整保護型,格局完整型,點、線、面保護型,點狀保護型。對于不同的古村落類型,應充分借鑒有益經驗,根據其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嚴格落實,并請有關專家給予專業指導。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