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低碳城市建設的基本經驗
2014-02-14 08:59:19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瀏覽次數:
——倫敦市
倫敦市設定了2025年相對于1990年減排60%的目標,并啟動一系列氣候變化減緩政策和能源政策,包括《倫敦規劃》、《今天行動,守候未來——倫敦市市長能源戰略和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方案》(后來上升為倫敦氣候變化減緩和能源戰略).
在2004年的倫敦計劃和市長能源戰略中,大倫敦市政府為應對日益增長的能耗問題,首次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在2006年11月到2009年6月期間,市長采用了147個戰略性發展項目,共實現了33%的減排,這些行動的總減排量超過了11.6萬噸。其中,14%的減排量源于能源效率提高,9%源于燃氣熱電聯產技術應用,另有10%源于可再生能源技術應用。
相關政策還要求所有新開發項目必須采用10%的現場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源熱泵以及熱電聯產等。倫敦計劃為新建建筑的能源使用設立三個用能層級管理原則,即減少用能、采用自備可再生能源、高效用能。
2006年倫敦市市長敦促進一步調整政策,要求將2004年的10%目標提高到20%,并重點關注分散式能源供給系統(例如分散供暖、熱電聯產、冷熱電三聯產等)。這些調整于2008年2月被正式采納為具體的政策。2010年,這些政策演變為大倫敦市應對氣候變化新的戰略:氣候變化減緩和能源戰略。
大倫敦市編制了按地域分布的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和倫敦政府部門及四大職能部門(倫敦發展署、倫敦交通局、倫敦消防局、倫敦警署)的排放清單。地域分布清單基于倫敦市空氣污染排放和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該清單每年更新數據庫,包含了大倫敦地域范圍內的能源消耗和相應產生的二氧化碳當量排放量數據及其地域分布信息。市政府以清單為基礎形成了倫敦氣候變化行動方案,制定了行業減排目標和減排措施,行業涉及民用和商業建筑、地面交通和航空、能源供應以及市政部門等。
倫敦氣候變化行動方案僅關注了氣候變化減緩問題,大倫敦市政府還制定了適應方案。由于減緩和適應緊密相連,因此兩個方案是同步進行的。2009年,市長還發布了經濟發展戰略《面對挑戰》的草案文本,勾畫了倫敦市未來的低碳藍圖,確立了倫敦市成為全球低碳資本引領者的目標。
為實現60%的目標,倫敦市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減緩和適應項目,首先為2010—2013年劃撥了超過1億英鎊的預算,用于支持提高建筑能效、刺激對低碳能源的需求、垃圾發電、低碳交通的大規模應用等。
倫敦發展署委托安永會計師事務所開展的一項研究表明,倫敦計劃創造1萬—1.5萬個就業崗位,到2025年帶來6億英鎊的投資。研究還預計倫敦市在全球環境產品和服務市場中的份額將達到37億英鎊。當前倫敦發展署正積極抓住低碳發展的經濟機遇,提出了綠色企業園區的概念。
——柏林市
柏林市1994年提出了“能源理念”來引領城市走向能源的清潔化和高效化。為此,柏林市根據電力和交通系統的能源使用數據編制柏林排放清單,并制定了減排目標:以1990年的排放數據為基線,2010年減排25%,2020年減排40%。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柏林市將住宅、公共建筑、交通和能源供應確立為重點減排部門。此后,柏林市不斷推出各種氣候變化減緩和適應項目,重點關注提高節能意識、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鼓勵住宅和公共建筑節能改造、促進綠色交通發展等。2005年柏林市完成了人均25%的減排目標,這相當于減排了22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柏林市2020年的目標是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至1760萬噸(比1990年減少40%),屆時人均排放量約為5.2噸。
數據表明,現有建筑是柏林市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達37%。柏林的經驗表明,建筑領域是最具有減排潛力并能節省大量能源開支的領域。眾多政策、法規和項目取得了顯著的減排成果:每間公寓每年減碳1.4噸,吸引6000萬歐元的私人投資,節省能源開支約240萬歐元,降低了維護費用,提高了生活水平。柏林市的現有建筑節能改造能夠降低多達1/3碳排放,但公共財政支持加上節省的能源開支并不能完全覆蓋節能改造總成本的25%,因此政府與地產商、金融和銀行(行情 專區)部門、能源公司等相關方面建立合作伙伴關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編輯:dong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