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探討歷史名城保護 專家稱“保古建新”無意義
無奈:從“保古建新”到“最低底線控制”
湖南省文史研究館官員、長沙大學文化研究所教授陳先樞說,十多年前,長沙老城區仍多少保留了古城原有的街巷格局和空間肌理,專家們提出“保護古城建新城”。但經過十多年的開發,長沙老城區已面目全非,再堅持“保護古城建新城”已無現實意義。為此提出“最低底線控制”的規劃理念。
“最低底線控制”即在老城區內選擇若干塊歷史風貌尚未完全消失、歷史文化遺存保存較多,又最能反映長沙古城特色的連片地塊,分層次地規劃為歷史風貌保護區、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地段、歷史街巷,嚴格控制保護。
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明確,歷史文化名城不再實行終身制。今年3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國家文物局聯合下發通知,對湖南省岳陽市等8市縣,因保護工作不力,致使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遺產遭到嚴重破壞、名城歷史文化價值受到嚴重影響的情況進行了通報批評。這被視作是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不力發出的第一次“黃牌警告”。
陳先樞認為,長沙形勢不容樂觀。2004年市政府公布的一些歷史風貌區和歷史街巷,目前已有3條被拆掉。2010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公布的不可移動文物,已有西長街循道會教堂、游擊坪4號公館、魚塘街聚福井、交通銀行舊址、蘇州會館舊址、鴻記錢莊舊址等6處被拆除或遷址。今年6月,馬家巷共進會舊址、孚嘉巷四正社舊址被火災焚毀。苦于資金問題,太平街歷史文化街區二期工程遲遲沒有動工。他呼吁政府處理好點與面的關系,“點,指文物保護點;面,指保護片區,二者是不可偏廢的關系”。(瀟湘晨報記者斯茅庚)
經過十多年的城市開發,長沙現在只剩下一些“點”、“街區”了,如果再不審批名城保護規劃,那么長沙就會連剩下的“點”和“街區”也保不住了。——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龔篤清
歷史文化名城固有的文脈是一種稀缺資源,不能割裂、毀滅。為著眼可持續發展,可以搞一個湖南文化遺產保護搶救工程,或者叫長沙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程。——長沙市簡牘博物館原館長、研究員宋少華
現在當務之急是要趕快審批《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一條一條的街區被劃為棚戶區,馬上就進入拆遷。《保護規劃》拖著不審批,保護工作再做也等于白做。——湖南大學建筑學院黨委書記、教授柳肅
編輯:zhi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