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讀后感
2013-11-01 09:22:00 作者:楊保軍 范嗣斌 來源:互聯網 瀏覽次數:
18世紀下半葉,產業革命席卷歐洲。到了19世紀,西方基本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并迎來機器大生產時代。工業成為城市的主要職能,城市隨著工業生產的集中而迅速擴張,原有的城市形態難以適應工業化時代的各種要求,使得城市在組織制度、社會結構、空間布局、生活形態等方面都遭遇強烈沖擊,到了霍華德時代,社會矛盾極度激化,城市環境十分惡劣,交通擁堵、住房短缺、地價飛漲、疾病流行、道德淪喪、人口爆炸等“城市病”可謂病入膏肓。人本主義思想家們認為,大城市是罪惡的淵藪,是違背人性的,是不人道的,必須加以控制和消滅。霍華德就是持這種觀點的人之一,出于對人性和自然的熱愛,在對土地所有制、稅收、城市膨脹、城市貧困、環境惡化等種種社會問題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他的“田園城市”理論,由此奠定了現代城市規劃的基石。誠然,霍華德最擅長的并非形體規劃,其理論的精髓也不是田園城市的總平面,而應該是他的社會改革主張。之所以將他推為現代城市規劃的奠基人,是因為他首次突破了以往城市規劃要么炫耀統治者權威、要么彰顯規劃師個人審美情趣的巢臼,提出了關心公眾利益的宗旨,這一點成為了城市規劃百年不變的職業信條。
真正構建現代城市規劃體系的是稍后的柯布西埃,他堅決反對霍華德用空間分散的手法來解決“城市病”的“田園城市”模式,認為那是“麻醉劑”,認為應該在人口進一步集中的基礎上借助新技術手段來解決城市問題。他反對傳統的街道和廣場,認為那是舊城市所有弊端產生的根源,他自信已經創造出現代城市最終并且通用的形式,如功能分區、道路分級、街區的土地盡可能空曠并用作綠地、城市格局簡潔嚴謹蘊含秩序、建筑按照群體靈活自由布置、大型公共建筑富有雕塑感并體現幾何形體之間的協調與均衡等等。伴隨著現代建筑運動,柯布西埃的規劃思想也影響到世界范圍,此后的大規模重建和新建,基本按此模式展開。新建的典型城市如昌迪加爾和巴西利亞,都是按照圖紙建造出來的,并在一段時期得到廣泛贊譽,后來卻出現了一系列社會問題。改建的地區則如雅各布斯所描繪的那樣,也產生了很多問題。所以,到了1970年代,西方對現代主義的批評越來越多,直至“后現代”學者干脆宣告它的終結。不過,用歷史眼光來看,他簡潔明晰、追求效率的思想對戰后急需重建家園起到積極影響,也體現了技術進步的作用。另外,他的思想被許多發展中國家所接受,因為其設計思想中具有明顯的社會主義色彩,其低成本、高效率的建造模式也符合發展中國家的國情,其高度理性也容易受到發展中國家決策者的青睞,其作品的形式美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所以,盡管1970年代以后在西方開始出現后現代思潮,但在發展中國家,現代主義依然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可以說,現代主義解決了一些城市問題,卻又帶來了另一些新的城市問題。當帶來的新問題上升到主要問題時,就是它遭遇拷問、走向終結或者變革、新生之際。
今天,我們正處在社會矛盾凸現期,大城市的一些痼疾也愈演愈烈,困擾著市民的生活,對效率的過分追逐使得我們放棄了其它許多目標。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并沒有帶來相應的生活質量的改善,反倒失去了一些傳統魅力地區,城市被切割成一個個孤島,汽車仿佛成了城市的主角,空間變得單調乏味,可望而不可及,或者專注表面文章,街道生活漸趨式微,人際關系也逐漸淡漠,一句話,“現代城市病 ”的若干癥狀開始凸現。當此際,重讀《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一書,給我們的感覺已經不再是他山之石可攻玉,而是有切膚之痛了。我們的確應該深刻反思城市規劃的習慣做法,校準我們觀察現象、分析情況、解決問題的坐標,從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改進規劃方法和決策程序,使規劃真正起到維護公眾利益的作用。
盡管該書討論的是40多年前美國大城市的問題,但對于我國當前仍極具借鑒意義。書中的內容和表達的思想,無論是從認識論還是方法論的角度上來講,亦不無啟發。
啟迪之一是對于城市的理解。我們在建設和使用城市,對這種使用的經歷都有著親身體驗,因此可以說我們擁有一個很好地認識和理解城市的基礎。跳出職業規劃師的角色,以一個普通人的角度去觀察,也許會有更多的體會和收獲,正如本書作者以一個普通公眾或社會工作者的角度去觀察城市中的生活一樣。城市是一個極富動態和多樣化的地方,書中所提到的那些成功的城市區域在這一點上尤為突出。作者用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文字對大量城市生活進行了生動地描述(如作者將某一街道上從早至晚的生活場景描繪成“芭蕾”),這能讓我們深切體會到,當我們面對城市時,我們面對的是一種生命,一種最為復雜、最為旺盛、最為真實、最為鮮活的生命。因此,當我們面對和處理城市問題時,必須抱著一種敬重的心情和謹慎的態度,去仔細觀察和辨析城市生活中的細節以及隱藏在背后的秩序和原則。
城市始終處于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中,其中包容了動態的、豐富的生活。城市不會是一件凝固的藝術品。藝術是生活的抽象,與真實總有一定差距,而城市里時時刻刻都在發生的則是活生生的、真實的生活。因此,我們必須理解和認識到城市的這種多樣化、復雜性甚至是矛盾性。那些“大師”、“天才”筆下描繪的非凡的城市藍圖、烏托邦式的城市理想,是試圖把城市當作一件終極的完美的藝術品去創造,也許在“天賦神權”或“天賦皇權”的時代這種理想有可能實現,但在今天這種人權、民主的時代,永遠只能是也僅僅是一張美麗的藍圖。對于城市這個概念的理解,有學者曾這樣描述:人們為了生存,來到了城市;為了生活得更好,人們留在了城市。多樣性,是城市的天性也是城市的生命。城市需要各種各樣的多樣性,各種互為聯系、互相支持、錯綜復雜的多樣性,基于此,城市生活才可以進入良性和建設性的運轉,城市中的人也因此可以保持并推進社會和文明的進程,才能“生活得更好”。有了這種對城市本質(生活)的理解和對城市天性(多樣性)的認識,也就能確定我們城市規劃和設計的終極目的。目標瞄準了,當面對復雜的城市問題和各種有關城市的理論、理想時,才有助于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抉擇。
啟迪之二是對傳統城市規劃理論及實踐的質疑和反思。經受過傳統規劃教育,從事這個行業的規劃師,常常沉迷于一種宏偉的、激動人心的、終極目標式的規劃設計成果,而又為其實施所困擾。“墻上掛掛、紙上畫畫”,常常是規劃師所面對的無奈。而有些時候,規劃的實施又真的能帶來圖板上的藍圖所描繪的那種美好場景嗎?事實上并非如此,有些時候某些規劃的實施恰恰不亞于一場災難。作者在書中通過美國大城市的實例對此有過描述和分析。不幸的是,40余年前發生在美國的有些場景今天在我們的國家卻正在上演,盡管時代背景、政治制度、經濟狀況有所不同。而在我們今天的時代和地域背景下,在強有力的調控下,規劃的實施似乎還更加輕而易舉。值得質疑和反思的是,那些美麗的藍圖跟城市當中天天發生的生活或事件是不是真像我們想象中那樣有著直接的聯系?一些傳統的思想和做法(作者認為如霍華德)想做的就是把權力、人口、用途和資金的增加等等都“凍結”起來,然后將其安排在一個處于靜態的形式中,控制起來。本書作者將這種思想視為“封建思想”。這種思想也許在具有強力計劃控制的背景下還有一定意義(其真正實施也不見得就是好事)。但在自由競爭、市場經濟,時時處于動態變化的背景下,這種靜態的思想、宏偉藍圖似的結果就顯得不合時宜了。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