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齡到期楊樹走向衰亡
張北縣張北鎮農業綜合服務站站長袁妙枝是兩屆全國人大代表,59歲的她長期工作在林業基層一線。據她觀察,楊樹的衰死在上世紀90年代末即已出現,2003年開始樹頂干枯,成片死亡則發生在2007年之后。
據調查,壩上現有楊樹防護林152.9萬畝,其中141.8萬畝已達到過熟期,衰死和瀕臨衰死的有50.7萬畝。雖然楊樹只占壩上地區現有林面積的33%,但其他樹種尚未形成規模防護效果。以張北縣為例,王進煥介紹,全縣163.5萬畝林地中,近百萬畝松、榆、沙棘等均為2000年后退耕還林所種,其他的全部是楊樹。
年齡到限被認為是防護林衰死的主要原因。《全國生態公益林建設標準》規定,我國北部楊樹樹齡30年以上即進入過熟期。而壩上地區的楊樹防護林主要都是在1970年前后栽植,早已成為過熟林,生命力逐步衰退。
壩上地區自然環境惡劣,年降水量350毫米左右,蒸發量卻高達1700毫米,且旱災、凍災頻發。林木的生長因此受到極大限制,許多過熟的楊樹往往只有碗口粗細,被當地人形象地稱為“小老樹”。
近年連續干旱和地下水位下降加速了楊樹的衰死。張家口市水務局的監測數據顯示,壩上地區2000年到2010年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平均每年下降1至3米。正是在這一時間段內,防護林的衰死速度大大加快。
袁妙枝、王進煥等林業干部曾經前往內蒙古、山西、陜西等省份調研防護林情況,在他們看來,各省份面臨的形勢均十分嚴峻,“只是壩上挨著京津,所以大家比較關心”。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m.gops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