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如何防止"城市病"蔓延
資金短缺
住建委負責人“很煩惱”
目前,涇縣城區在完善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新建和改造城市道路32條46.8公里,向縣城周邊和開發區延伸鋪設供水管網年均不少于5000米,縣城用水普及率達到99%,污水處理率達85%,燃氣普及率達99%,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0%。近3年新增綠地面積達11萬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7.1平方米。
與此同時,涇縣在完善城市功能也遭遇了“錢荒”。
“本來,我們要規劃在新區建設教體中心,以彌補老城區教育資源和體育資源極度不足的現狀,但現在的錢只夠教體中心中的‘教’也就是涇縣中學的新區校區建設,規劃好的新區的體育中心由于沒錢只能暫時擱置了。”馬劍聲有些無奈地對記者說,“可以說,目前在這方面存在比較大的資金缺口。”
同時,土地指標也成為困擾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大難題。在城鎮化進程中,小城鎮是承接農民轉移的重要載體。但在不少地方,小城鎮土地供應出現明顯的缺口,土地已成制約小城鎮發展的瓶頸。“規劃好了,就算是有錢了,也還面臨沒地的問題。作為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公益設施建設欠賬多,指標根本不夠用”。
此外,在馬劍聲向記者提供的2013年8月6日關于《涇縣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情況的匯報》中,關于亟待解決的問題是這樣表述的
“把推進城鎮化片面理解為大規模的城市建設,把主要精力放在大拆大建、城鎮面貌改觀上,而忽視城鎮居民特別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基本公共需求,對城市軟環境建設、農村勞動力轉移等工作抓的不緊,重視不夠”;
“在城鎮規模迅速擴張的同時,城市空間組織的優化和城市功能的完善沒有相應跟上,特別是老城區欠賬太多,道路狹窄、交通節點不暢、各類專業市場缺失、市政設施老化等”……
“我現在就希望,不要再為找錢而煩惱了。”馬劍聲這樣說道。
相關鏈接
因車輛驟增導致的“車多路堵”等“城市病”日益困擾著城市居民和管理部門。不僅是像北京這樣廣為人知的“首堵”城市,癱瘓性的堵車已經出現在武漢、長沙等二線城市,經常性的堵車也開始在三線城市甚至縣城、鄉鎮顯現。這對中小城市管理提出了新挑戰。
垃圾圍城、空氣質量惡化等環境問題同樣不再是大城市的“專利”。在一些地級市和縣城周邊,城市人口膨脹所產生的大量生活垃圾,已經在城市周圍形成蔚為壯觀的“垃圾山”甚至“垃圾帶”。有的原本依山傍水的小縣城,也因各種垃圾的隨意傾倒,讓清澈河流變得面目全非。一些地方對污染企業的管理缺位,導致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看病難”在一些中小城市亦有顯現。在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上述問題不可避免會出現,都需要各地制定相應政策、法規加以規制。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