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堅:建濕地公園可醫治城市內澇
9月8日,在中國城市基礎設施論壇上,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俞孔堅教授為城市內澇開出了一道藥方———多建濕地、綠地、公園等綠色海綿,利用綠色海綿系統吸納雨水、回補地下水,既能讓城市免受澇災威脅,還能為城市增添好風景。
“大城市每年遭受內澇危險,趕緊迫不及待建設排水管道。其實,錯了!”昨日,俞孔堅在論壇上發言。這個藥方行不通,那要怎么治?他的答案是:“建綠色海綿系統,規劃得好,可以大大減輕城市內澇!”
俞孔堅說,目前,城市應對城市內澇的做法,大多是修建更密集、直徑更大的排水管道,完善基礎設施。他認為, 城市不只是需要建設基礎設施,更需要生態、綠色的基礎設施。“其實,我們的土地就具備最自然、最綠色的基礎設施功能。通過合理規劃,對現有綠地、河流、排水管網進行整合,就能形成綠色海綿,緩解城市內澇。”他認為,要多建濕地、綠地和公園,通過這些綠地,可以吸納雨水,并凈化水質,還能回補地下水。比如,由他擔綱設計的哈爾濱雨洪公園,原來是一片濕地,但由于周邊的道路、住宅密集建設,導致濕地瀕臨消失。通過設計,公園四周布置雨水進水管,低洼地可以承接和過濾雨水。這就形成蜂窩狀的海綿系統,既減小了城市排水管壓力,又恢復了濕地系統。而建立這樣的公園,造價不到一般公園的四分之一。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俞孔堅《海綿城市十講》出版 倡導大腳美學
由俞孔堅講述、牛建宏編著的《海綿城市十講》一書,近日由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詳細】
海綿城市建設為城市內澇問題提供新思路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李娜說,雖然很多城市都建設了防洪排澇工程,采取了非工程減災措施,但城市內澇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并且在局部區域具有加重的趨勢。【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