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摸清沿海灘涂植物家底
以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江蘇沿海地區原色種子植物志——雙子葉植物合瓣花類和單子葉植物》一書為標志,江蘇灘涂生物農業協同創新中心日前順利完成了江蘇沿海地區種子植物普查和保存這一重大研究課題。
該課題的完成標志著科學家掌握了目前江蘇沿海地區種子植物最新、最權威的家底資料。
據了解,江蘇沿海擁有全國最大的灘涂濕地和全球最大的輻射沙脊群,并且這些灘涂每年還向外淤長3萬畝左右。
在如此廣袤的沿海土地上,生長著豐富的植物資源,隨著江蘇沿海地區發展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如何充分保護和利用這些植物資源成為一個十分緊迫的問題,而這一問題解決的前提就是要確切知道江蘇沿海到底有多少植物資源。
為此,江蘇灘涂生物農業協同創新中心的專家們進行了多年野外實地調查、記錄和采集,獲得了大量的一手資料,終于摸清了家底,并建成了集展示、保存和研究于一體的專題標本館。
研究結果顯示,江蘇沿海地區種子植物共有142科、685屬、1267種、103變種、60栽培變種和15個變型。
據介紹,該成果相比之前江蘇沿海植物調查的獨特之處有:第一,為每一種植物都配有不同生長階段的彩色照片;第二,為每一種植物都制作了相應的蠟葉標本;第三,為每一種植物都制作了相應的展示標本;第四,在該協同創新中心所在地鹽城師范學院建有江蘇沿海灘涂植物專題標本館;第五,制作完成的展示標本一改傳統植物標本“枯枝爛葉”的單條乏味,形成了色彩鮮艷的形象;第六,該成果的另一呈現形式是以原色植物志的形式出版的學術著作,該植物志是我國第一套原色種子植物志,它的出版開創了我國原色植物志出版的先河。
業內專家表示,該項課題的完成將為江蘇沿海植物資源的保護、利用和開發提供十分翔實的基礎資料,也將為后人研究和了解江蘇沿海灘涂的演變以及生物進化提供素材。
編輯:zhufei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古運河畔“長”出生態公園
4月15日,位于江蘇揚州南部城區的古運河畔,占地3300多畝,總投資57.48億元的三灣風景區,鮮花怒放、綠樹成蔭,春意盎然。經過兩年多的規劃改造,昔日雜亂不堪的城中村和灘涂地,變成了集生態保護、休閑觀光、運河文化等功能【詳細】
UED設計年會系列活動在江蘇省宿遷市成功舉辦
2018年1月19【詳細】
江蘇古建園林有了數字博物館
江蘇古建園林營造數字博物館運用現代數字化網絡技術,通過圖片、視頻、三維圖像、互動視效等技術,解析江蘇傳統建筑和園林營造工藝與特色,展現傳統建筑與古典園林的構造機理、營造方法和文化內涵。【詳細】